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对于越来越庞大的“洋打工”人群,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的门槛还是高了些,公安部有关官员表示,绿卡政策有望进一步放宽
8月24日,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办证大厅,体形高瘦的劳伦索趴在咨询窗口,一边比画,一边提出关于办理“中国绿卡”的问题。
这位德国籍人士在北京已居住了11年,目前是某跨国公司的高级翻译。因崇尚中国文化,他早有“永久居住中国”的打算。不过,24日的咨询结果令他有点失望。
“早知道中国绿卡门槛这么高,我应该在5年前就结婚,或去大学教德语拿个副教授职称。”劳伦索说。
8月15日,中国公安部和外交部联合发布施行《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下简称《办法》)。这一消息引起了许多外国人的特别关注,但就像劳伦索一样,他们很快发现,中国的绿卡并不好拿。在8月20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局长崔芝菎说:“我们的绿卡门槛确实比较高,这和很多非移民国家的情况都一样,是符合国际通行惯例和中国实际情况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则就此评价说,中国既然已开了这个口子,今后肯定将为在华外籍人士提供更大便利。
初期受理多为换证
“来问的多,办证的少。”北京一位办证民警分析,申请绿卡的外国人需准备相关材料。也有相当一部分外国人对《办法》尚不了解。
8月23日,中国绿卡申办受理第一天。
当天一早,首位向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提交“换发永久居留证件申请表”的,是83岁的美籍专家寒春(JoanHinton)。
寒春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来华支持中国革命,她目前住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养牛场,“工作轻松,空气好,过得很舒服”,并已决定在北京“永久居留下去”。
现场办证的民警介绍,一个月内,寒春将拿到公安部门换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随后办证的七旬日籍老太太中村京子属于同样情况,战争时期,她曾在中国军队从事医疗工作,战后一直留在中国。
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处长杜太原介绍,23日受理的10名外国人都属于换发绿卡,他们均已持有长期居留证或永久居住证。
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外国人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办法》的一个特点是,不再区分定居和永久居留。而1985年11月以来,全国共批准3000多名外国人在国内定居,则分属这两类。
这位负责人介绍,过去,定居适用于家庭团聚者,而永久居留则主要授予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对中国有特殊贡献者。《办法》出台后,将其统归为“在中国永久居留”。
“来问的多,办证的少。”8月24日,北京市公安局一位办证民警分析,由于办法刚刚出台,计划申请绿卡的外国人需准备相关材料。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外国人对《办法》尚不了解。
上海的情况大抵相似,来自该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的消息显示,8月23日当天,约20名外籍人士在沪申办绿卡,其中6人已获中国永久居留资格,另5人则是对上海经济建设有特殊贡献者。
洋女婿的心病
新婚第三天,罗曼就因签证到期不得不返回澳大利亚。罗曼的护照显示,不到两年间,他共办了5次签证。
然而,中国绿卡办证者少,原因并不仅限于老外们不了解情况。
8月23日下午3时许,46岁的澳大利亚人罗曼向成都市公安局出入境办证中心申办中国绿卡,他递交的材料包括结婚证、护照、房产证、营业执照等。
这个申请当即被驳回,理由是“尚未达到办卡资格”。
罗曼的中国太太黄雁介绍,2002年,她与大自己15岁的罗曼在成都领取了涉外结婚证。2003年7月,夫妇俩先后投资20万元人民币,在成都开了一家酒吧。
但签证一直是这位洋女婿的心病。一个细节是,新婚第三天,罗曼就因签证到期不得不返回澳大利亚。罗曼的护照显示,此后不到两年间,他共办了5次签证。
“来来回回不知道折腾掉了多少钱,能办绿卡我们第一个申请。”黄雁说。
对于许多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外国人来说,免签证是办理绿卡的最大便利。
《办法》规定,获得中国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在中国居留期不受限制,出入中国国境无须再办理签证手续。
但正如公安部人士此前所表示的那样,要享受这种便利,目前门槛不低。
根据《办法》,中国永久居留资格主要适用于三类人员:
高级人才:副总经理、副厂长等职务以上或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者;或者有特别贡献的外籍人士;
直接投资者:投资额至少在50万美元以上;
家庭团聚类:与中国配偶结婚要在5年以上。
显然,和成都太太结婚两年的罗曼尚与中国绿卡无缘。
“洋打工”也盼绿卡
“既然我没有能力投资50万美元,也不计划在中国结婚,看来我只有争取去当一名教授或总经理了。”
“门槛太高了,我们根本就没法申请。”
8月24日,在北京旧鼓楼大街一家装饰别致的酒吧,马来西亚老板曹长毅(Cho)说。
2001年3月,曹长毅首次来华旅游,随即选择在京发展。目前,他除了开酒吧,还经营室内设计业务。去年起,曹开始关注酝酿中的中国绿卡制度,并筹备申请手续。
“以前感觉希望蛮大的,但最终对照规定,已彻底打消了办卡念头。”曹长毅说。
在上海,供职于某跨国公关公司的王克瑞(Carry)也有类似遗憾。
这位38岁的美国人早在1993年3月就来到中国,先后当过记者、教师、媒介顾问。
“跟美国比起来,中国社会、经济均比较稳定,更好发展事业。”王克瑞这样表述他长居中国的原因。
因所持F(访问、商务、观光及探亲)类签证,王克瑞需要半年签证一次。据他介绍,如委托北京的公司办理,需提前一月将护照交对方,花费2000多元;如去香港找旅行社办,虽仅需两天,但来回费用在3000元左右,“感觉很累,而且也耽误工作”。
比照中国绿卡的门槛,王克瑞同样属于“尚未达到办卡资格”者。
在上海某跨国公司任职的另一位外籍人士JEFF认为,目前在上海经商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已成为当地经济很重要的一部分,应该给他们更大的便利。
据媒体披露,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43万家。今年上半年,11万人次外国人在上海缴纳个人所得税16亿元,同比增长37.9%,占上海个税总量的1/7.
而在北京,已注册的外资企业超过万家,在京常住外国人已超过5万人。
有资料显示,在华“洋打工”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近九成持有大学本科学历或博士、硕士学位,绝大多数从事着管理和技术工作。其中八成以上的“洋打工”,聚集在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外企业驻沪代表机构。
但尚无数据显示,在上述常住中国的外国人中,有多少能符合中国绿卡的条件。
8月24日下午,美国小伙子马克在办证现场获知申办中国绿卡的条件后,在电话中对记者说:“既然我没有能力投资50万美元,也不计划在中国结婚,看来我只有争取去当一名教授或总经理了。”
马克去年在上海某高校完成学业,已计划投身“洋打工”行列。
合格者未必长居中国
“这项政策只能适用于外国籍的有学识有财力的人士,而这些人中只有少数会考虑在中国长期居住。”
在马来西亚人曹长毅看来,在众多希望在华长期居留的外国人中,只有极少数人能符合中国绿卡的条件。
某开发银行驻京首席代表那德(Norton)先生正是一名符合条件者。
8月24日,这位40多岁的巴西人和他美丽的中国妻子林伦(化名)及两个孩子一起度假。
1992年,那德被派到中国,一呆便是12年。此间他在中国认识了林伦,并于5年前结婚。那德目前在北京拥有三辆轿车、两处房产。
“我准备下周就去申办中国绿卡。”那德介绍,目前他拿的是Z(职业)类签证,需两年一签,“很麻烦”。在去年签证时,他特意向有关方面打听了中国绿卡制度的一些细节,故对近日出台的《办法》了如指掌。
对于那德来说,他既符合结婚5年的团聚条件,也属于高级人才。
“一种荣誉,表明中国政府对我的信任”。那德认为,获得中国绿卡,除了出入境便利外,还有更多的含义。
也有一些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士并不关心绿卡。
上海某三资企业的经理Cossey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自己的工作主要由法国公司总部委任,不具长期性,故目前没有申办绿卡的打算。
“这项政策只能适用于外国籍的有学识有财力的人士,而这些人中只有少数会考虑在中国长期居住。”Cossey说,他的不少外籍朋友并不清楚中国绿卡的政策。
上海市外国人就业管理办主任孙汉德披露,外籍人士在上海担任总经理的多达3600余人。这些人员的学历也较高,其中博士学历占2.3%、硕士占14.5%、大学本科学历占71.2%.
8月25日,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外国人管理处负责人就此解释说,目前中国绿卡门槛较高的原因在于,中国不是移民国家,而且本身承受着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压力。
不过,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国家在下一步制订相关政策时,将会考虑更多外籍人士的需求。
“超国民待遇”之辩
中国的绿卡是否能与国民待遇挂钩,尚无法律明确。这一空白有待制度建设。
《办法》颁布不久,有网友发表议论称,称中国绿卡获得者将在中国获得“超国民待遇”。
这一说法主要源于《办法》的一项规定,即“外国人被批准在中国永久居留后,其居留地不受户籍限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认为,这类说法有失公允,理由是外籍人士向中国政府申请绿卡,说明他们对中国有认同感,愿意并且能够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事实上,能持中国绿卡的外籍人士,不会对中国的人才市场构成威胁,至于是在北京还是深圳,只要在中国其意义是一样的。
“这一规定实际也透露出政府计划改革户籍制度的信号。”夏学銮说。
在8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外交部领事司司长罗田广表示,把持绿卡外国人所享受的说成是“国民待遇”,并不科学。
罗田广介绍,“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确实为持证者提供了方便和优惠,他们凭护照和该证就可出入中国国境,无需再办理签证手续。
此外,罗田广表示,该证将成持有者在中国境内居留的合法身份证件,持此证件在中国的居留地、居留期限以及住房、就业等都不受限制,而北京、广州等地一些企业还会在买车、买房上给予优惠。
8月25日,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外国人管理处负责人对记者说,中国国籍与中国绿卡的申办是两码事,根据中国目前的法律,中国公民不能拥有双重国籍。
夏学銮教授则认为,在美国,绿卡持有者除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外,与美国公民所享的权利、义务并无大异,而中国的绿卡是否能与国民待遇挂钩,尚无法律明确。这一空白有待制度建设。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针对外籍人士一直没有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如何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更好的平台,是比建立绿卡制度更艰巨的任务。”夏学銮说。
■链接
“中国绿卡”的变迁
●1986年,被聘为武汉市柴油机厂厂长的德国人格里西获得“外籍人士在华永久居留权”,这被媒体视为“中国首张绿卡”。
●1991年,4名外籍人士获得天津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颁发的“在华永久居留资格证书”,原因是“他们为天津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2000年2月,当时召开的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致工党中央和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联合提案,建议给予来华工作的外籍人员永久居留证。
●2001年11月底召开的全国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会议,做出了制订中国“绿卡”制度的计划。在此推动下,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深圳等城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
●2002年,上海市为已经加入外国国籍的海外留学生及个别外国记者量身订做了中国“绿卡”,使其真正享有与上海市民相同的待遇。
●2003年2月26日,46名在京外籍人士获得3年、5年有效的外国人长期居留证。持此证书,不必再一年办一次签证并且有次数限制,而是改为3年或者5年办一次签证,此期间可以多次、自由往返。
□本报记者罗昌平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