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房地产市场上的小道消息不断,媒体对房价涨跌的分析,如同对央行加息的揣测一样———一天一个说法,让人们摸不着头脑。
对于房价走势的预期,不同的利益人群,自然有不同的希望。房地产商总是说,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建一片少一片,房价要涨、涨、涨;消费者则认为,再往上涨,有谁买?房价已到市场饱和点,要跌、跌、跌;而在投资者看来,最好是,涨涨落落,低买高抛,才有得赚。
那么,地方政府怎么看?与前一年公开欢迎温州“炒房团”来提升房价的直白不同,多数地方政府的说法总是中性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笔者所理解的“平稳健康”是,市场不要大起大落,让房价回归到理性价格轨道上,正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地方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长相匹配。
但是,梳理媒体报道的各地一些与房地产业相关的政策,笔者对自己“平稳健康”的解释产生怀疑。
在南京,地税部门新近出台一项政策。《东方早报》报道说,该政策规定,对出售自有住房前后一年内,按市场价格再购房的市民,其出售原有住房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可全部或部分免税。
与此同时,南京正进行着一场大拆违行动。这场为迎接明年第十届全运会而推开的政府行动,计划用4个月时间完成拆违任务。据《南京日报》报道,当地专家分析,南京每年因城市化进程新增购房需求约200万平方米,今年,南京房地产市场的一半需求有望通过拆迁拉动。
在苏州,该市建设局对处于僵持状态的房地产市场提出多项应对措施,比如政府调度有一定调控权的投资公司、商业银行,解决一些“开发前景好”的房地产项目融资问题。《江南时报》评价,一系列“托市”措施“招招精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旦实施,对苏州房地产走势的影响不可低估。
在杭州,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杭州要暂停20%房产个得税”的消息尘埃落定。9月1日始,实施了8个月的对二手房交易征收20%个人所得税的政策被暂停。
在武汉,继减免购房契税的优惠政策后,该市又出台了与南京市相似的换购房可减免个人所得税政策。
……
这些政策,怎么看也像是在刺激楼市上行。正在买房路上攀登的买房者,刚想停下来,喘口气,刚刚又看到了售楼小姐的笑脸,渐渐找回“做上帝”的感觉,又开始紧张———这风究竟往哪个方向吹啊?
不管风往哪个方向吹,购房者的荷包并不会因此被吹得鼓起来。市场消费能力并不会因投资热情的无限膨胀而增长,否则,就是泡沫。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正是因循这个浅显的道理。
宏观调控之后,房价增幅正逐渐放缓,相当多城市的楼市处于胶着状态———买方和卖方都在“僵持”。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让市场显现真实需求,让真正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脱颖而出。在宏观调控政策收到成效,市场自我调节也在发挥作用的时候,地方上采取任何行政措施干预市场,在我看来都不够明智。
经历了前两年楼市大涨,许多地方不习惯停下来。曾经被长长的购房队伍“包围”着的房地产商,不习惯登门拜访;曾经大干快上的城市工地,不习惯安静;曾经因房地产增长带动而昂扬向上的经济指标,不习惯平稳向前。但不管习惯与否,各地房地产业必须遵循国家大的发展规划,利用宏观调控机遇,紧一紧这列快车车轮上的螺丝,并及时添油加水,更换更先进、完善的程控设备。否则,就有因动力过度透支而偏离轨道的危险。
房地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而易见,但是,它不能代表城市发展的全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本身也是一边控、一边调,对那些仍属于“短腿”的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还是鼓励、推进的。
笔者注意到,有些城市,比如青岛,借举办2008奥运会帆船比赛之机,提出将青岛建设成中国乃至世界上知名的“帆船之都”,发展旅游、休闲、运动、会展产业。如果我们的城市能更多发掘新经济增长点,不要总是聚焦于房地产业,这才能给房地产业、给城市一个“平稳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