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继先后将营销中心搬至北京后,伊利、蒙牛近日又相继高调宣布上半年取得辉煌业绩,“老大之争”愈演愈烈
伊利和蒙牛的“中国乳业老大”之争愈演愈烈!近日,两家公司相继向外界高调宣称上半年取得辉煌业绩并公布了业绩报告。伊利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加33.98%;而蒙牛净利润达1.841亿元,与2003年全年利润相比高出12%。
而在上月,蒙牛将营销中心从呼和浩特的大本营全部搬至北京通州。伊利的营销总部也早在去年迁至了北京潘家园伊利大楼。业内人士认为,蒙牛的举动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已经将战略目光转向最有竞争力的主市场,同时以北京为核心的全国市场规划已初露端倪,伊利和蒙牛的新一轮争霸战已悄然打响。
冤家布局北京“斗奶”
以利乐枕在北京一炮走红的蒙牛,目前在北京液态奶市场占有率第一,紧随其后的是老冤家伊利,两者的竞争不仅是液态奶市场,还有庞大的冰品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伊利和蒙牛标王争夺之后,伊利迅速将营销总部迁至北京潘家园伊利大楼。上月底,蒙牛也将营销中心从呼和浩特的大本营全部搬至北京通州。蒙牛集团副总裁孙先红表示,此举是为未来蒙牛的发展制造更有利的平台。具体来说,一是为了方便蒙牛的营销工作,二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但是此举并不会对营销团队作太大的调整。
蒙牛和伊利不仅将营销中心迁往京城,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在当地建立生产线。蒙牛在北京通州建立的低温生产线去年6月份就正式投产,总投资高达3.3亿元人民币,以每天70~80吨的产量直供北京,而伊利在北京密云建立的年加工6万吨的杯酸生产厂也早就正式投产。
行业专家认为,两个乳品企业的巨头都是来自内蒙,“草原”概念已不是吸引消费者的利器,而产品的营销策划、市场价格将对企业提出更大的挑战。将阵地移师京城无论是从人才的较量,还是市场的较量,伊利和蒙牛的举动都将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上半年业绩“蒙牛”更牛
虽然在“搬家”上蒙牛落在伊利之后,让伊利抢得先机,但是在今年上半年的业绩上,“蒙牛”比伊利更牛。
日前蒙牛乳业公布的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蒙牛营业额攀升105.2%,达人民币32.727亿元,净利润达1.841亿元,与2003年全年利润相比高出12%,上半年的纯利已达全年利润预测3亿元的61%,旗下三大产品(包括液态奶、冰淇淋及乳制品)的营业额分别上升97%、84%及升5.66倍。
另据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蒙牛在液态奶市场所占份额从2003年6月份的12.6%增至2004年6月份19.5%。
而伊利股份上月下旬公布的2004年半年报表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44亿元,同比增长48.43%;实现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加33.98%。
与蒙牛准备“进入零售业”、在全国范围内开设连销店有异曲同功之妙的是,伊利近日透露,将重拳出击肉类食品行业。伊利肉类品牌——“领鲜”低调发展了两年,但在2004年领鲜预计营业额超过10亿元,达到300%的跨越式增长。乳业竞争加剧利润趋薄,肉类正在成为伊利集团继液奶、冰淇淋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
“老大”之争没完没了
据最新市场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乳业前四强的市场份额已逾50%,而前10名的总体份额高达62.73%。有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中国乳业已进入品牌化时代,出现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品牌集中现象,将会形成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但市场上的表现远非如此,即便是对第一位置的争夺也在毫厘之间。 今年4月,中国商业联合会刚刚公布完“2003年度全国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销售调查数据”,就引来了伊利和蒙牛这对乳业老冤家的新一轮口水战。双方都在不同场合坚称自己是去年液态奶销量的冠军。
蒙牛有关人士描述此次胜利时用词颇费心思:“根据统计结果,蒙牛液态奶在同类产品中销量第一,这表明蒙牛乳业后来居上,超越了众多历史悠久的‘老大哥’,正以不可阻挡的姿态跑向中国乳业领跑位置。”
伊利集团液态奶事业部市场总监靳彪也表示:“从公布的结果来看,伊利依然成为最大赢家,在液态奶类商品销售方面继续高歌猛进,稳居第一。”
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按照他们的统计,伊利是属于液态奶市场占有率第一,而蒙牛是液态奶销量第一,但为何市场占有率第一却不是销量第一,销量第一却不是市场占有率第一,这位工作人员表示难以答复。
根据上半年的业绩报告,蒙牛在液态奶市场所占份额从2003年6月份的12.6%增至2004年6月份19.5%,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谁将成为2004年真正的冠军显得更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