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去年底,华融公司推出价值近250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花旗集团、 J P摩根投标团、高盛公司、瑞银华宝、摩根士丹利竞相投标;今年8月,信达公司推销157亿元银行不良资产,高盛、美林、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踊跃参与。在外资投行眼里,不良资产是个“藏宝窟”
当瑞银上月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签署了收购后者手中的不良贷款组合后,这个已经在中国QFII市场声名显赫的外资银行从此又有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业务领域。不仅是瑞银,其他多家外资投行也对中国银行界不良贷款表现出强烈的关注。
尽管交易推进速度并不快,但是,外资对于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还是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
“新手”兴趣高
瑞银集团上月宣布,瑞银集团已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协议,收购其总值1.85亿美元的不良贷款组合。瑞银集团高层表示,瑞银此次收购华融以拍卖方式出售的部分贷款组合,标志着瑞银首次进入中国的不良贷款市场。
去年12月17日,华融公司推出账面价值近250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供国内外投资者进行投标。这些不良资产分为22个资产单元。12月22日,华融公司公布了国际招标投资者入围名单。
在这次国际招标中,共有11家国内外投资者递交了10份标书,最后只有5家国际投行和一家国内公司中标。这5家国际投行分别是花旗集团、JP摩根投标团、高盛公司、瑞银华宝、摩根士丹利。就在瑞银购入华融部分贷款组合前不久,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从华融购入了面值2.4亿美元的不良资产。
有兴趣的当然不只上述两家。8月下旬,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在长春举行“招商洽谈会”,推销其收购的157亿元银行不良资产。超过十家外资投行参与了这次不良资产处置,包括高盛、美林、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
公告准备拍卖的100亿元不良资产,主要来自1999年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购自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不良资产。而新增加的资产则是信达今年6月刚刚从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购得的。2004年6月29日,信达获得了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共2787亿元的可疑类不良贷款处置权。
大摩高盛抢先
在已进场的外资机构中,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既是最积极的参与者之一,也是目前已获准成立合资公司的两家外资机构。
2001年11月29日,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投标团购买了华融资产管理公司面值为108亿元的不良债权。108亿元的不良债权涉及254个公司和工厂,其中2/3是国有企业,从而揭开了外资介入中国不良资产处置的序幕。
2003年7月8日,摩根士丹利又与中国建设银行就“不良资产处置试点项目”举行交易合同的签字仪式。建设银行表示,该项目是中国首例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合作处置不良资产的项目,也是摩根士丹利在中国不良资产市场上首次采取“一对一”方式协议收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高盛的脚步也不慢,在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的第一次不良贷款国际性公开拍卖中,华融向高盛集团售出了2.5亿美元的不良贷款。
与此同时,这两家国际性投资银行均在中国建立了不良贷款服务平台,接管了相关资产。两家机构目前均在中国开展业务,对获得的贷款进行回收及处理。其中,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与摩根士丹利投标团成立的公司名为第一联合资产管理公司,而和高盛公司设立的则为融盛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中国首次以成立合作公司形式向国外投资者出售不良贷款。
顶尖投行相争
虽然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不断努力将其持有的不良资产转让给外国的行家,但自2001年来,一共只有几个涉及海外买家的交易最终得以完成。惠誉国际评级驻香港总经理David Marshall表示,在中国进行此类交易的一个主要障碍,便是对不良资产的估价问题。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下属的亚洲不良贷款业务负责人Jack Rodman表示,由于交易数量不足,因此无法向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如此,分析师们表示,如果没有外资的参与,中国的不良贷款问题要获得解决有可能要延续更长时间。作为中国主要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金融顾问的安永交易咨询服务部合伙人罗德曼表示,中国不良贷款组合面向国际投资市场的大门正在打开。
在此背景下,已经从几大资产管理公司手中购得不良贷款的竞标者也大都为“熟面孔”。那些在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中垄断业务的几大顶尖投资银行,同时也成为了不良贷款购买人的主要力量。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策略的变化将直接体现在了这些外资银行的各个业务领域中。从业务部门的角度来看,QFII业务、IPO业务和不良资产处理业务分属不同的部门,但从一个金融机构整体来看,显然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后,外资银行相互之间也成了直接竞争者。不良贷款的最终处理与投资银行业务高度相关,无论是通过资产证券化还是收购兼并,找到了合理的出路和增值模式,不良贷款最终要产生效益,有可能为这些外资机构的投行部门作出了贡献。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或许也是目前那些在IPO市场和跨国兼并市场上血拼的外资,如今又在不良贷款处置领域中“不是冤家不碰头”的一个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