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7月19日,本报在头版刊登了中国银河证券公司总裁朱利先生撰写的"在改革发展中破解资本市场危局"的长篇文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本报开设的"落实九条 破解危局"专栏,收到了业内外人士的众多来稿,解析危局,建言立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提出了"以坚定的信心和扎实的工作应对股市困境"的重要观点。>>发表评论
专题 证监会放言不再救市 千三五年铁底轻易击穿
搜狐独家评论:
韩志国:股市危机是制度危机的全面爆发
马方业:股市如棋盘 1281点将军 将了什么军?
张卫星:股指继续下跌 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水皮:中央政府会不会救市?
破解股市危局之所以吸引人们眼球,是因为它切中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时弊:中国股市正面临严峻的危机。
危局何在
较有说服力的是这样两组数据。一,1992年5月,上证综合指数最高点为1422点;2004年9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收于1284点。而在此期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从1992年的2.6万亿元增长为2003年的11.66万亿元,增长幅度为348%;但是,中国股市却在原地踏步。二,从1992年到2004年的12年间,沪深股市为1300多家上市公司筹集资金近8000亿元,为国家和券商支付的税金和佣金达4000亿元。也就是说,投资者的总付出为1.2万亿元。但截至2004年8月,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市值也只有1.2万亿元。这意味着,从整体上看,投资者在这12年中总投资颗粒无收。
对这两组数据再进入深入的理论分析,那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我国股市正面临两种市场消极力量的双重叠加作用,一是已经持续三年之久的熊市格局所形成的市场压力,一是我国股市沿袭多年的粗放式掠夺式扩张政策所带来的消极作用和破坏性影响。这两种力量相互叠加所形成的空前巨大的破坏力,已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认识。它的直接结果,就是市场各方的资金开始逐渐撤离股市,即便是原先长期活跃在股市的投机性资金也已加快了退出股市的步伐。中国股市成为了一个令绝大多数投资者厌恶的市场。>>发表评论
这便是危局的可怕所在。它已经不是纯粹市场景气循环意义上的熊市,中国股市已经面临生存危机。
破解危局,跳出绝地,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不容回避的历史性的选择。我们从两个多月的讨论中归纳出以下若干建言,以期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有所推动。
建言之一: 破解危局要讲政治
讲政治,首先要承认既存的问题有其内在原因,特别是有制度性原因。不能指望用类似"休克疗法"的方式"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对制度性、先天性方面的问题,以合理的过渡和转型的办法来解决。
讲政治,还要把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真正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当初建立证券市场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向世界表明中国改革开放步伐不会停顿,中国人民将是这一进程中的最大受益者。注重资本市场功能的全面发挥,特别是"为投资者提供增加财富的机会",这是党的十六大重要理论突破在资本市场的具体体现。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通过证券市场直接投资也可以致富,这一理论创新从根本上确立了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性,也是检验股市危局是否真正破解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然,破解危局要讲政治,是因为股市危局已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国家战略利益。中国经济的国家战略利益是:借天下之力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过去几十年沉积下来的问题。股市的实质性失血和萎缩,其直接后果是资源的逃离和对发展的打击,中国企业直接融资的场所一旦消亡,于国于民,都将有百弊而无一利。>>发表评论
建言之二:制定明确时间表落实国九条
中国股市已经出现危局。有人担心,一旦引发券商保证金与开放式基金的赎回风暴,场面将不可收拾。破解股市危局,要给投资者一个明朗的前景,一个稳定的预期。市场信心来自预期。
当前,首先需要制定时间表,对落实"国九条"作出明确规划。"国九条"包括了国务院对规范和发展我国股市的主要政策,相关各部门一定要认真研究贯彻落实"国九条"的措施和步骤,如果因为落实不力,使得"国九条"成为一纸空文,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将受到极大损害。
为使破解股市危局取得明显效果,可以考虑在今后3至5年内,对我国股市采取"休养生息"的保护性发展政策,在考虑投资者权益的前提下进行股市扩容,并使扩容节奏以投资者的承受能力为基础。这里说的"承受能力",既是指投资者的资金供给能力,又是指投资者的基本收益水平,以真正保护投资者利益。在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上,要赋予流通股东以决定权。
同时,对市场各方十分关注的股权分置问题,一定要有周密的规划和审慎的设计,倘使用激进疗法,并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冲击不设计任何预案,由此导致的政策风险必然要把已经出现的危局再度推向波涛汹涌的风口浪尖。>>发表评论
建言之三:破解危局要夯实基石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我国股市目前出现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与上市公司的质量不无联系。
有研究人士曾对沪深两市1300余家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发现含金量高、值得投资的上市公司仅占上市公司总量的十分之一。市场还存在着接近300家属于高风险、低收益或高风险、负增长型的上市公司。同时,上市公司在规模上两极分化的现象也比较严重。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诚信度很低,得不到大多数投资者的信任。这些上市公司没有明确的经营方向,没有明确的主营方向,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它们通过行政色彩浓厚的上市通道进入证券市场后,一方面,大股东不断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另一方面,又拒绝对股市投资者作出相应的投资回报。这种上市公司继续留在市场上是对我国稀缺的金融资源和证券市场资源的极大浪费。
要拿出"铁腕"整顿上市公司。主板市场应该以行业龙头的大中型蓝筹公司为主。中小企业板则应作为培育蓝筹公司的"养鱼池",成长率高(大于50%)的公司若干年后可晋升至主板。而沪深股市上的绩差公司,则应分期分批退至三板市场,待其业绩回升后才恢复到相应的市场上市。股市建立起真正的扶优汰劣机制,从而形成"活水",市场的质量也就得以相对稳定。
当然,最重要的是把好上市公司的"进口关",特别是让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承担应有的责任。>>发表评论
建言之四:破解危局要鼓励创新
持续三年的熊市,再加上佣金下调,使证券公司原有的盈利模式、融资模式受到挑战。而上半年暴露出来的券商违规国债回购、挪用保证金等问题,更导致了券商的信任危机和生存危机。整个证券业危如累卵,面临着相当大的困境。
造成证券业陷入这种系统性困境,除了有证券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不严、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因素外,最重要的是证券公司的经营环境仍在不断恶化。
走出困境,应对挑战,需要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但这恰恰又是中国券商的"软肋"。由于严格的政府管制,证券公司进行自由业务创新的制度环境始终不尽如人意。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放开证券公司的融资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筹集长期资金;完善证券公司质押贷款及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的管理办法,制定证券公司收购兼并和证券承销业务贷款的审核标准,在健全风险控制机制的前提下,为证券公司使用贷款融通资金创造有利条件。稳步开展基金管理公司融资试点,等等。>>发表评论
建言之五:破解危局要强调"以民为本"
我国股市是一个典型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市场,由此而形成的特色是:从资金的需求方(上市公司)来说,整体上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而从资金供给方(各类投资者)来说,又在整体上带有强烈的"民"间色彩。由于我国股市在上市发行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来考虑,致使融资者和投资者之间发生比较重大的利益冲突时,我国传统体制是比较倾向于维护"官"的利益,比较倾向于侵害"民"的利益。破解股市危局,必须强调"以民为本"、"执政为民"。
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小投资者是目前我国股市上最为忠诚的群体。十多年来,他们为中国股市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他们目前大多亏损严重,处境艰难,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参与市场;在一些关系其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又得不到应有的话语权、表决权。充满挫折的投资经历使他们越来越认识到市场缺陷对他们的"坑害";也使他们对市场风险有着更加清醒的评价,他们对证券市场的畏惧感日益加深,入市积极性降低到历史低点,资金撤离速度日渐加快。以牺牲一代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而使几代人远离股市,其负面效应不可低估。
破解危局,要强调"以民为本",有必要对我国股市管理框架中现有的各类法规、制度、议事规则、决策规则等进行全面清理、整改,清除其中的积弊,使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的呼声,能通过制度、规则的形式得以顺畅表达。
以制度规则的形式鼓励上市公司分配"现金红利"。既然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的收益水平目前已显著高于债券收益率水平,那么,我们就应力争在3至5年内,使我国上市公司的长期平均现金红利分配水平达到和超过债券收益水平。要把上市公司的现金红利分配水平与其未来的再融资机会相联系,从而为吸引投资者长期投资股市创造条件。
"哀莫大于心死"。我国政府把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作为实现本世纪国民经济翻两番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但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股市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彻底改变中国股市单一的"圈钱机器"功能,以民为本,以投资者利益为本,是破解股市危局的当务之急。如果政府各相关部门、市场各方不在此问题上形成高度共识,中国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将受到直接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将受到重大影响,这样的历史罪责有谁能够承担?!
编后:"落实九条 破解危局"专题讨论至此告一段落,我们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各界有识之士表示敬意和感谢,并祝愿中国证券市场尽早走出危局,迈向美好明天。>>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