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9月1日,国家防总宣布今年汛期结束。第二天,川渝部分地区突降暴雨,形成了一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809万人受灾,181人死亡,50人失踪———
本报重庆9月12日电 记者 田文生
9月4日,一场特大洪灾突袭重庆开县。
一夜间,全县55个乡镇全部受灾,老县城全部进水,8.7万人被洪水围困,约8000人需要紧急救援。洪灾中,60人罹难,1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洪水过后的开县老县城,这个因去年境内发生特大井喷事故而闻名于世的县城,房屋成片倒塌,街道垃圾遍布,城市陷入瘫痪。三峡工程完工后,这个曾哺育过十余万市民的老城,将安眠于江水之下。就在即将迎来最后的告别之际,它遭遇了这场空前灾难。
在重庆,多个区县都严重受灾,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万州铁峰山滑坡———大半个村庄在灾难中消失。
山多河多易引发洪水灾害
重庆山多。山地占幅员面积的75.8%,丘陵占18.2%。地势从南北两面向长江河谷倾斜,最高处与最低处海拔相差2700多米。地质多为岩溶地貌构造,溶洞、温泉、峡谷、关隘多。
重庆河多。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在重庆境内流程665公里,以长江干流为轴线,纵横交错地汇集了上百条大小支流。
山多、河多的特殊地形相对高差大,坡度陡,暴雨能快速汇集,易于形成山地洪灾。北高南低的开县便是这种地形的代表之一。
9月4日14时开县出现特大暴雨。5日15时,降雨量达到了该县历史最高的327.3毫米,县城所在地水位飙升至172米,超警戒水位5.6米。暴雨倾泻的一夜间,洪水围困的开县老县城几乎成了孤岛。
曾亲眼目睹洪水卷着汽车奔跑的解放街某门市老板刘有文说,5日上午8时左右,街道上积水不到1米,他和家人站在二楼上观看。突然,从南河里冲上来的洪水咆哮着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奔涌而来,在前方的三岔路口汇合后产生高达数米的巨浪,然后朝环城路上横冲过来,卷走路边的一辆长安轻卡。随着“咔嚓”一声,轻卡穿过两根高压电线杆重重落在马路上。接着,一辆牌号为渝AN1109的长安面包车随巨浪飞奔而至,头部与电线杆发生猛烈碰撞后,改变方向,一头冲进刘有文的门市里,卷帘门被冲垮。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轰隆”一声巨响,一辆牌号为渝AN0628的出租车从浪尖上落下,与一根电线杆发生“激吻”,车子尾部靠在电线杆上像被焊住了一般,而车头深深扎进了泥沙里。“那场面太恐怖啦!我们当时被吓得话都说不出来啊!”
重庆是中国地质灾害四大区之一
重庆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4个地区之一。有资料称,在全国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的70座城市中,重庆位列第一。重庆地质灾害种类较多,已发现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权威消息称,在刚过去的这次洪灾中,诱发了重庆22处大中型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万州、开县、云阳、合川等地。其中,万州铁峰山发生的山体滑坡,面积之大、涉及人口之多,为近年来全国所罕见。滑坡殃及铁峰乡吉安村9个组,垮塌房屋192栋,造成危房260栋,损毁农田2500亩,一所村小学和一座场镇化为废墟,经济损失上亿元。
2001年7月20日,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布了《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自去年开始,重庆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目前,重庆已经建立了3000多个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24小时值班,每日提供监测报告。通过对地质灾害进行适时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及时为政府部门提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为政府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订实施防灾减灾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仅去年一年,重庆市便成功进行了489次群测群防预报,挽救了4477人的生命,避免了直接经济损失6668.3万元。
从2001年开始,国家投入40亿元专项资金,对三峡库区二期蓄水所涉及的地质灾害进行防治,以确保三峡库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水库的安全运行,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今年,重庆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达到和基本达到了建设施工、监理、设计等有关标准,已通过了国家级竣工初步验收。
防洪标准:既要安全又要省钱
这场洪灾中一个小插曲引发了人们对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的格外关注。
开县西北角有个已建成12年的三汇水库。蓄水1420万立方米,坝高60米,在县城上游51多公里。该水库对下游县城等地的防洪削峰、减少洪涝灾害损失,作用巨大。
9月5日8时,三汇水库水位达到566.2米,超正常高水位2.68米,开始溢洪。
当天,一则“水库垮坝”的小道消息让市民们一时间争先恐后“逃命”,引起了短时的巨大惊恐。
事实上,开县这个最大水库是设计洪水位按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洪水位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而建设的,完全是安全的。
人们利用各种水利工程来防洪抗旱,但是水利工程可能会发生决堤、漫溢等意外,桥涵可能堵塞水流而产生设计洪水以上的洪峰。
为合理地确定工程规模大小,需要对当地的暴雨洪水特性进行分析和计算。安全和造价是这个问题中的一对矛盾,若为了确保安全,把工程建造得过高过大,则会造成浪费,经济上也难以承担。
人类需要就安全与经济进行权衡,选择适当的规划设计方案。任何技术问题都有风险存在,也不必让任何水利工程都具有抵御500年一遇的洪水的强度。最重要的是,要决定冒险到何种程度。
而这次事件,则再度将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问题引入人们视野。
防洪呼唤:限制人类对自然的不利影响
防洪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该系统工程的建设,至少需要建立起四大体系———科学决策、指挥有力的管理体系;上下兼顾、蓄泄兼施的工程体系;设施先进、技术超前的信息体系;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保障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曾指出,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根治长江、黄河流域水旱灾害的治本之策。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不仅使西部地区生产力严重衰退,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而且导致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江河湖泊和水库不断淤积抬高、水患加重。
山洪主要是由山地的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决定的。人为因素,即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也是其成因之一。人类破坏自然的活动正给自身带来灾难。人类活动正直接为地质灾害的发育、发生提供动力。
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覆盖率锐减,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曾是1998年长江发生历史上罕见特大洪水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长江上游的森林砍伐问题依然存在,退耕还林任重道远。如果破坏长江上游森林植被,势必导致越来越严重的汛期洪水灾害及伴生的地质灾害,甚至可能威胁三峡水库的安全。同时,盲目开采矿产资源的现象依然严重,重庆市武隆县一家乡镇企业盲目采煤,曾诱发了1994年4月30日乌江鸡冠岭大岩崩,导致乌江阻塞断流,给国家造成8亿元的经济损失。
人们担忧: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工程经济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日益增大,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和破坏相应增强。有关水利专家指出,在“9·3-9·6”的持续大暴雨中,达州上游的江口电站不仅影响了水文预报,而且加剧了洪水向达州下泄的速度。
5亿立方米左右的洪水被拦截在水库内
三峡水利枢纽轻松抵御1998年以来最大洪峰
本报武汉9月12日电 记者 从玉华 今天,三峡总公司水情实况图上,闪动着这样的数字:12日8时,三峡入库流量35000立方米/秒;12时葛洲坝出库流量38751.539立方米/秒;13时,三峡上游水位135.73米;13时,葛洲坝下游水位51.9米。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拦截了长江来水,改变了有关数据。
“如果没有三峡水利枢纽,把5亿立方米左右的洪水拦截在三峡水库内,6万多立方米/秒流量洪水会给中下游堤防带来严峻的考验。”三峡工程公司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说。
大坝从容应对
早在9月4日,三峡通航管理局航运调度中心接到流量预报,未来5天内将出现一次较大来水。
5日8时,葛洲坝一号船闸已停航。
6日7时,葛洲坝大江冲沙闸今年首次开启泄洪、冲沙。
7日11时,三峡大坝23个深孔中的20孔全部开启,与6个底孔排漂孔涌出的26条浊浪在相融中向下游咆哮奔腾而去。秋雨形成的长江9月洪峰流量超过6万立方米/秒,是三峡工程开工以来的第一次。三峡大坝开启20多个孔口闸门同时泄洪,也是自有三峡大坝以来的第一次。
8日凌晨3时,宜昌站流量达到了6.05万立方米/秒,水位达到53.3米,超警戒水位0.36米。
“尽管是第一次开启20多个孔口闸门同时泄洪,但还有十余个泄流孔没有打开”,三峡工程公司相关人士说,“6万至8万立方米/秒流量的洪峰不会对三峡大坝造成任何威胁”。
果然,9日上午,长江洪峰已回落至5万多立方米/秒,三峡枢纽进入正常的规定水位运行。
“这次三峡水利枢纽很平静地通过了考试”。新闻中心工作人员解释:正常蓄水水位175米时,三峡大坝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幸亏只是上游降水
洪峰以今年最高峰60500立方米/秒的流量到宜昌,如果没有三峡工程,1998年危局会再现吗?
三峡工程新闻中心相关人士解释,长江洪水由暴雨形成,一般年份,上游和中下游洪水相互错开,不致形成威胁中下游平原区的大洪水;若上游及中下游雨季重叠,或上游发生特大暴雨,洪水相遇,中下游就会出现较大或特大洪水。
造成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洪水有三种类型:一是全流域型洪水,由全流域范围内持续暴雨而形成,如1998年洪水;二是上游型洪水,由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及三峡区间上段的持续暴雨而形成;三是中下游型洪水,由三峡区间下段、清江、汉江、澧水的持续暴雨而形成。
此次洪水属于第二种类型。9月6日,长江上游寸滩形成流量为67600立方米/秒的川江洪峰。9月8日,洪峰以60500立方米/秒的峰值通过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这样过6万多立方米/秒的上游流量,与1998年差不多,但所幸中下游没有下雨,形势不至于像1998年全流域下暴雨发洪水那样危急。
下游仍有险情
1998年长江遭遇了百年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特大洪水,全国各地调用130多亿元的抢险物资,高峰期有670万群众和数十万军队参加抗洪抢险。
今年,尽管三峡成功地将5亿立方米左右的洪水拦截在三峡水库内,这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蓄水至135米后首次发挥拦洪错峰作用,但最大洪峰向荆江河段推进时,人海战术还是在防洪中不可避免地运用。
洪水通过宜昌后,逼近沙市。9日17时,沙市站水位涨至43.41米,突破警戒0.41米。宜昌、荆州超设防堤段达1676公里,其中超警戒1498公里。宜昌、荆州按照防洪预案,共有6.73万人上堤防汛,共出现4处险情。
人们在质疑人海战术何时休的同时,不禁担忧长江这一“黄金水道”是否永远通畅,三峡船闸会否成为“黄金水道”的瓶颈。面对此次长江最大洪峰,有关部门对过往三峡施工区域的船只实施停航,上下游航道中断。停航期间的经济损失,人们不得而知。
专家态度
姜建军: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
本报记者 董伟 川渝强降雨导致的地质灾害让人始料不及。四川省达州市国土资源局提交的报告称,降雨期间诱发437处地质灾害。其中预案外的多达335处,占灾害总数的81%。
“虽然政府付出了很多努力”,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姜建军说,“但面对地质灾害,我们仍然无法保证不死人,更做不到不损失财物”。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当前,地质灾害已成为造成我国人员伤亡的主要灾害。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因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998年更是达到1753人的峰值。
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季风气候造成降雨在时空上分布不均,特别是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大面积铺开,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尤为频繁(其分布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4.8%),以西南、西北为最严重,年均死亡人数多达千人。
姜建军呼吁,各地各级政府要“眼光放长远”,在新的城市规划和经济规划中对各种地质灾害给予充分考虑,对民众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过去老百姓建房盖屋要找风水先生,现在则应该找地质队员,心里有预防地质灾害这个弦,不要把住处选在泥石流沟口和斜坡上。”
早在2001年,国务院就发布通知。规定:“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但是,此次洪灾造成巨大损失,仍然暴露出政府对这样的灾害准备不足。
国土资源部网站的一篇文章称,“极具‘杀伤力’的暴雨,捅开了一些地方防灾机制的漏洞。如何提高防灾能力,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土资源部有关部门在分析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时发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工作交叉,低水平重复工作的同时留下大量空白区,造成人力、财力严重浪费;有的部门、单位及个人,不能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自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在生产活动、工程建设时不采取地质灾害预防措施,造成了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严重后果;地质灾害防灾应急反应能力不足,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许多措施强制性不够,不能落到实处。
据统计,在所有发生的地质灾害中,80%以上的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各种工程活动造成和诱发的。2001年5月,重庆武隆县县城江北西段,由于规划选址和高切坡处理不当,造成人为诱发坍塌事故,致使79人死亡、4人受伤。
姜建军认为,各地要按照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实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群策群防。虽然地质灾害存在着自然的不可抗力因素,“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预警机制、科普宣传中多做一些工作,则可能把损失减少到更小的范围”。
未能预报开县灾害是“例外”
———气象专家“解密”预报过程
本报北京9月12日电 记者 李健 “现在看来,对于9月初四川和重庆地区的气象预报,我们是及时和准确的”,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杨贵名说。不过,他也承认这次暴雨已经超出了预报,但强调是“例外”。
中央气象台8月31日16时发布的《天气公报》说,“9月2日20时至9月3日20时,西南地区东部等地将有小到中雨或雷阵雨”。杨贵名说,这是最早的预报,即中央气象台72小时天气预报。“虽然不是很具体,但我们已经明确告知了这一降雨过程。”杨贵名说,接下来的预报就显得越来越清晰和准确。
9月1日16时发布的48小时天气预报中说,“9月2日20时至3日20时,四川盆地北部、云南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局部地区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同时还预报说,“9月3日20时至4日20时,四川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杨贵名分析说,在这个预报中,中央气象台清楚地告知了出现强对流天气的地点和降雨量。“对于当地政府来讲,他们应该可以根据预报,采取一定预防措施。”
从9月3日到9月6日,“四川东部、四川盆地北部、重庆等地将有大到暴雨”的预报,赫然以黑色的标题,连续出现在《天气公报》的显眼位置。每天发布《天气公报》的同时,按照降雨量在暴雨以上即为重大天气灾害的规定,中央气象台在4日、5日和6日,连续3天向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重要天气公报”,还专门发布了“总理专报”。
此外,中央气象台会同国土资源部,连续发布了“地质灾害预报”,说明降雨可能造成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杨贵名说:“我们预报降雨量还略微夸大了一点,希望这样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可遗憾的是,重庆市开县的降雨量竟然达到了接近300毫米的程度。”他说,这是个仅有的超出预报的例外,和当地的地形地貌有很大关系。
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乔林说,在我国西南地区,西南低涡系统是气象上主要影响这一地区天气状况的主要因素。一般说来,西南低涡形成以后,会很快在原地减弱消失,或者很快向东移动,不会在四川盆地逗留很长时间,但这次竟罕见地逗留了7天。
“开县在这次降雨中发生了严重的地质灾害,这是我们不能直接预报的。”杨贵名说,对于具体地区强降水的准确预报,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难题。
而在我国更是受到预报技术不完善、预报资料缺乏等多方面的限制,杨贵名说,一方面,我国现有的高空气象资料主要依靠放高空探测气球完成,而放高空气球的探空站,我国现有120个。依靠这些站的探空设备,可以搜集大气层中各个层次的气压、风向、湿度等数据,也正是靠这些数据,气象台才能准确地预报出具体地点的气象情况,包括降雨量。
“120个站,对于我国来说,平均每300平方公里左右才有这样一个探测站。这就造成了探测站之间空隙太大,很多细小的地方无法覆盖到,这些地方的数据也就无法取得。”
另一方面,杨贵名说,这些探测站不可能24小时工作,只是每天早晚各放一次探测气球,也就是说平均每12小时才进行一次探测。“探测次数太少,气象情况可并不总是在你探测的时候发生,没有进行探测的时间里,这些气象数据又无法收集到。”
杨贵名介绍说,虽然近年来国家布设了1000多个自动气象站,进行气象观测,可是这些气象站又多布设在中东部,西部地区很少,“所以西部地区的资料又很少了,对于西部的气象预测就不能那么具体细致了”。
“预报虽然可以让相关部门做好预防工作,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长期的气象预报,技术都还不是很成熟。”杨贵名说,现在的预报,96小时内可以预报出一个比较准确的过程,即肯定在某一地区会发生降水过程。24小时内可以预报出相对具体的数据,降雨量的大小等等,几个小时内可以对降雨量进行随时的监测,推测出降雨的发展方向,云团的转移速度等。
乔林说,如果预报时间过长,可能会产生预报不准确的现象,如果发布了不准确的气象预警,带来的失误可能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