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5.3%,低于预期的5.4%,与7月份的增幅持平。8月份CPI的涨幅仍维持在1997年2月以来的高点,当时CPI涨幅为5.6%。同时,有数据表明,8月的广义货币供应量,贷款余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增长了13.6%,14.1%和26.3%,均低于7月份的15.3%,15.9%和32%。特别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远低于年初17%的调控目标。于是有官方机构就此表示,加上目前资金的主要用于地方政府和民企,它们对利率并不敏感,因此,加息形势已经缓和。
现在我要问的是,国内利率变动的参照标准是什么?国内的利率水平与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如何?CPI要达到多少才是利率调整之标准?CPI的变化真正表明了国内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吗?利率作为一种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它的每次调整都是一次社会利益上的大分配。那么,目前这种管制下的利率体制对谁最有利?最为受损又是谁?等等。只要对这些问题一一梳理,水清则见鱼了。
首先,我们先看看市场利率的功能是什么?一般来说,利率应该是分配金融稀缺资本的标准,通过市场的利率机制能够把稀缺的资本分配到经济效率更高的地方去。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资本的稀缺性一直是整个经济发展最大之瓶颈。要想让资本能够得到有效使用,就得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资本利率的高低。国内为什么会出现一轮又一轮的投资过热、一批又一批的重复建设?最为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政府对利率的管制,在于利率机制根本失效。早在年初政府宏观调控时,我就指出,政府如果不发挥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只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一停止,过热的行业一定会死灰复燃。
利率的另一个功能就是诱导民众增加储蓄。从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报告来看,今年前7个月国内居民储蓄存款平均增幅同比连续下降4%,增幅已连续4个月回落。有人说这是中国高储蓄一个拐点。它表明了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表明了国内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但是,在我看来,情况并非如此。这主要是目前利率机制失效,主要是低利率及负利率的结果。在低利率甚至于负利率的情况下,民众的大量储蓄一定会流入收益更高的债券、基金、房地产等市场。只要利率水平一提高,这种储蓄减少的情况很快就会逆转。在一定的时期内,国内民众的高储蓄这种大趋势不会有多少改变。
那么,国内现行的利率水是否合理?它能够反映国内经济增长之形势吗?近几年来,国内经济发展保持着持续的高速增长。经济环境变化了,政府对利率管制并没有变,国内利率水平完全僵固在一个不变的水平上。中国自1995年7月以来已经有9年没有上调过贷款利率,而自1993年11月以来近11年没有上调过存款利率。也就是说,国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严重背离。
一般来说,央行对基准利率进行调整,会影响短期借贷市场和长期借贷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机制影响最终产出。如美国(通过调整联储基准利率)和日本(通过调整银行贴现率)基准利率的调整与借贷市场利率变动几乎一致。但国内有研究表明,中国的基准利率变动和借贷市场利率变动并不一致,存在一种非对称关系。如从1996年到2003年,国内央行对利率进行了9次调整,但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效果不明显。即国内的利率政策对于宏观经济影响十分有限,特别是对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的影响不显著。
一般来说,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吻合的,无论是典型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其利率水平或者围绕经济增长上下波动,或者持续地高于经济增长率。但近十年来情况表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严重背离的。在利率完全管制的情况下,决定利率下降和上升的标准完全不是一回事。这种标准的双重性无非是希望通过管制利率这只有形之手无形地把金融资源按照政府意图来分配。试想,这样的利率机制能确保稀缺的资本流向有效率的地方吗?
最近,燃料油价格、水电费、粮食价格迅速上涨,与原材料有关的能源、金属、粮食等价格迅速上涨,已通过多重传导机制传导到民众消费品价格上,只不过,近几年民众可支配收入增加,有一定涨价承受力,加上生产品的丰富,从而也就没有出现20世纪80年代抢购挤兑的现象。但如果把商品房价格上涨因素考虑进去,国内通货膨胀早已是两位数以上了。CPI基数还是20多年前制定的。现在许多消费品过去根本就没有,而且民众的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目前国内发生最为迅速的汽车、旅游、房屋装修、电话通讯等根本就没有纳入CPI的指数中。而且也没有看到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一定会把利率调整定在一个CPI5%的水平上。
居民储蓄分流,本来是政府扩大内需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近几个月来城乡居民储蓄的分流,并非是扩大内需的结果,而是国内居民储蓄利率的长期偏低,大大打击了居民的储蓄意愿,从而使得居民的储蓄分流到收益高一些地方。特别是从国内居民的储蓄存款结构来看,活期的比重为什么会高达50%以上,就在于国内居民随时准备把储蓄存款流向收入较高一些地方。还有,居民手中大量的钱开始流向房地产,这不仅抬高了商品房价格,也吹大了房地产业的泡沫。
居民储蓄存款的利率过低在打击居民储蓄意愿的同时,也迫使银行信贷收缩(由于银行存款缺乏而使银行信贷资金不足),从而实际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逐渐下降,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放缓。同时,居民一旦预期负利率水平会进一步扩大,甚至于可能出现存款人到银行挤兑并抢购消费品,从而爆发银行危机。
有文章指出,国内银行个人储蓄存款利率上升,就是一次社会财富的分配,就是一种“劫贫济富”。其理由有,一是对整个居民人口来说,居民的收益以工资性收益为主,而非资本性收益。由于国内居民储蓄大多数为国内少数富人手中,如果银行加息,得益只能是少数富人。
至于国内有多少富人,他们手中掌握了多少财富,是相当不清楚的,但有一点十分明确,即国内居民的银行储蓄存款则是其拥有财富最为的普遍、最为便利的方式。别看中国的人口那样多,财富占有差距会十分悬殊,但国内居民有几家会没有个人储蓄的呢?上海有调查统计表明,上海有90%以上的民众希望加息。特别是在目前国内好的投资渠道十分缺乏的情况下,个人银行储蓄是最好的投资方式。因此,利率的变化直接涉及到广大的民众。政府仍然希望通过对利率的管制来分配金融资源,这不仅破坏了市场的价格机制,而且通过无形的财富转移损害广大民众之利益。
总之,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加息早已是央行势在必行的事情了。越早变化,越是能把握住有利时机。可以说,一旦金融市场的利率能够随经济形势而变化,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就能形成,这样宏观调控的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