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经过几年熊市中不断深入探讨中国股市的根本性问题, 在基金、券商等主流投资者中就一些基本观点达成共识: 由于历史原因股权分置,流通股价格虚高,加上交易成本过高,几年熊市后流通市值大幅缩水后股市整合对流通股股东的年收益率约4%左右(再考虑新股融资抽血,市场重心下移就成必然),相对国内实业投资和国际股市的年收益率约10%的事实,我国股票价格没有任何投资价值,十多年来股市一直是整合基本为零的投机炒作的场所,这才是中国股市产生危机的核心原因。所以以补偿方式对股权分置进行变革成为广大投资者的普遍呼吁,较为流行的方案是由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协商,逐步试点实现上市公司股权的全流通。那么消除股权分置的代价是多大?换句话说帐单是多少?由谁来买单?是破解危局的关键。
改革的代价
由于2001年对原有做庄炒作赢利模式否定,2003年来演绎出的机构投资者对蓝筹股进行的所谓“价值投资”:是以未来动态市盈率为标准同其他股票的比价效应中去购买相对市盈率被低估的股票的方法,本质上还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的投机倒把, 严格地定义是整合略大于零的“相对价值投机”。全流通后流通股东必须有对应风险的合理10%年收益率才根本解决问题,否则社会资金会转向实业、风险投资等有风险的年收益率10%项目或无风险6%的国债,这才是股市缺乏吸引力的根本原因,也是市场经济铁的规律。
那么改革的目标很简单:每年必须额外增加6%的收益率使股市整合回报率达到10%左右既可。按目前流通股东剩余约12200亿市值来算,也就是每年要增加约700亿的净利润给流通股东,这样一来股市对社会资金有足够吸引力,才会从存银行到大举进入股市,根本上解决我国间、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如何才能寻找到每年700亿的净利润给流通股东呢?不外乎在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东之间进行重新利益分配,理论上有二个方法:
a 要么同时进行全面的国有股、法人股减持,让非流通股全部同时上市,指数暴跌到500点,市盈率从40倍压到10倍左右,达到年收益率是10%左右目的,即牺牲现有6000万股民和基金、券商等机构投资者,指数在跌到500点后入市的投资者才能获得合理回报,这样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国家可以无任何限制地发新股扩大直接融资,投资者也有合理回报,一切同国际接轨。科学计算显示让流通市值从12000亿缩水到5000亿,指数跌到500点, 代价是大概7000亿,使中国股市转换成整合大约为10%的合理的投资场所。
b 要么将非流通股股东全部股权零价格补偿流通股东,才能达到年收益率是10%左右目的。请看以下计算:由于2003-2004年度属于经济较热,周期性行业利润处于顶峰,所以选择2002年每股收益大于和等于0.05元以上的915个股票为标准, 省去355个绩差股. 2002年绩优股全部报告的净利润是1117亿,真实净利润修正系数假设0.9(因为报告净利润肯定有水分), 绩优股所占流通市值大概是总市值的85%, 交易成本约100亿(印花税取消), 流通股股东目前所剩余市值12200亿(从2200点到真实的1100点之间的损失已经忽略不计), 如果非流通股零价格赠送流通股东(流通股东拥有全部公司股权), 那么: 915家绩优公司全部真实净利润 - 交易成本(手续费、税收)*85%中国流通股股民回报率 =----------------------------------------------------- 流通股股东所剩余市值*85% 计算出年回报率是约9%,这样的收益率离开“绝对投资价值”要求的10%还有距离,同时由于本方案中355个绩差股没有真实利润, 绩差股的流通股东理论上会输的倾家荡产。换句话讲,在绩差股的流通股东付出几千亿帐单后,并将印花税取消降低交易成本的前提下,将非流通股股东全部股权零价格补偿流通股东后,基本完成从以前零合游戏到符合国际正常标准的投资市场的历史性转变。
每年流通股东投资者总体缺700亿利润,用10%贴现率采用未来赢利贴现法价值公式计算,得出是其代价大概是7000亿。以上二种科学计算表明根本解决我国股市股权分置,实现全流通的帐单是约7000亿;买单者要么是流通股东或非流通股东,这7000亿是饶不过的坎。
那么非流通股东得到什么?钱----流通股东历史上出资的上万亿现金。非流通股东应当拿到一级市场融资的现金走人,由流通股东完全控股并继续公司的经营并获得未来每年约10%的合理回报,这才是符合国际标准的真正的投资行为。即本质上是流通股东出钱完全收购上市公司全部股权,既应当按公司真实价值(不再是以前虚高的二级市场的股价)进行购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指公司100%股权)。以前那种流通股东出巨资以虚高的价格只获得约30%股权的不公正方案必须彻底推翻,应当得到的是全部的股权。
净资产或竞价配售的可行性
对于目前按净资产配售或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协商配售来实现全流通的方案我们认为违背以上投资学的科学计算,是不合理的,即配售非流通股的价格应是零,而不是什么净资产。请看以下简单逻辑:现在非流通股在场外可以10倍市盈率的均价2.5元出售给任何投资者,意味着具备投资价值的股权市场价格是2.5元(假设股市二级市场的7元价格,远远偏离价值区域),那么流通股东历史上出资每股10元以上,考虑到当前已经缩水到7元成本,只有再以1:2的比例按零价格配售才能达到每股2.5的价值区间,使场外投资者的收购股权成本同流通股投资者零价格配售补偿后的成本一致(大约2.5元)才合乎逻辑。如果再以1:1的比例按净资产每股2.6元去配售,最后变成4.8元平均成本,离开合理价格还有2.3元的差价呢,如何实现同股同权同价格? 这么简单的逻辑推理就说明净资产竞价配售给流通股东的思路不合常理。
再从流通股东应当获得的年收益率考虑,全流通竞价时非流通股东最低要求是大于或等于净资产出售,按同上文原理一致的回报率公式计算(省略计算过程),配售后股市年回报率约5%(还不到长期国债6%收益), 还是不解决任何问题。最后从最权威、最理论的公司的真实内在价值角度来研究:股票价值 = E 1 /(1+k)1 + E2/(1+k)2 + --- + En/(1+k)n 其中E1 ------En是企业未来每年盈利或资产变现; K是贴现率(即要求的回报率) 该公式表明公司的价值只同企业未来续存期内的赢利和贴现率二个变量相关, 同净资产或某年某月的静态市盈率没有任何关系,将净资产和公司价值挂钩是对投资学基本概念的无知,各国(包括中国A股市场)的股价长期表现早已经证明投资者关心的是企业未来给股东创造财富的能力,不关心投入的成本-----即会计上的净资产。该公式还表明只有在以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进股票投资者才能获得合理的回报,在现实生活中可将以上公式粗略简化成内在价值 = 公司未来长期可持续平均每年每股收益 * 10倍市盈率,即对大多数公司按10倍市盈率价格买进才是合理的。按净资产配售后流通股东整体成本远高于公司内在价值,虽然一定程度减低市盈率但离开10倍市盈率还有相当距离,所以自然是错误的。 如果实际生活中逐步试点开展非流通股市场竞价或单独议价,先试点推出50家绩优公司竞价配售,那末众人将推高被配售的股票价格,直到其市盈率同其他未配售的同类公司的市盈率基本接近为止。
由于试点股票被炒高似乎配售方案获得成功假象的诱惑,于是逐步分批推出上千家公司配售实现全流通(比如说3年左右时间跨度),但几十个股票试点同1200个股票全流通是完全二回事, 因为后者会严重变更现有的资金和股票供求关系。由于全部股票都低价配售除权导致全体市盈率同时降低,没有市盈率比价效应,没有“相对价值投机”以获得差价机会,股价如何上涨?到真正掏出真金白银竞价后配售上千家公司股票时,赚钱效应变成赔钱效应,如此逐渐由早期配售股票的小幅度上涨到后期配售股票遭到抛弃,大规模扩容将使股市大跌,最后残酷现实让本方案不得不停止。
结论:由于中国股市建立时间很短、基本投资学原理没有普及、股民多年只了解做庄投机炒作的手法,对从投机市向真正投资场所转换的道理不清楚,自然在大讨论中产生了各种的观点-----比如将中国股价同外国某时某刻的市盈率简单对比的所谓“国际估值”、将股市发展同虚幻的“未来预期的确定性”挂钩、甚至不解决股权分置也无碍大局等等似是而非的论点。由于篇幅所限,对那些违背投资学基本原理的观点不可能一一反驳。此外,限制和提高再融资门槛、扩大合规资金入市、强制性分红和股东分类投票机制等措施是治标不治本,即使全部立即实行也不可能阻止股市长期重心下降的趋势,只是提供短期炒作的利好而已,其效果同得了癌症的病人只输入营养液不会根治绝症一样。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股权分置,使市场从以前接近零合的游戏变成整体回报率达到10%的投资场所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策略。我们希望通过本文分析,能够让正确的理论逐步为众人接受,消除各种奇谈怪论对股市的负面影响,统一认识到合理可行的方案上,否则众人还要为错误思想再付出几千亿代价。事实上如果不尽快采取正确的行动,由于以前的技术面支撑位(1300、1000点)已经无大意义,那么指数将在几年内向股票真实的内在价值迅速价值回归,粗略估计是长期平均10倍市盈率的股价,对应上证指数大约500点左右,绝不是“千点论”所说的1000点就到底,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和管理层必须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严重后果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