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9月16日,记者从中粮集团得到消息: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并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仍为“中粮集团”。
更名后,中粮集团的债权债务及经营范围不变。
中粮改名可说是顺理成章。经过二十年尤其是近几年来的“三级跳发展”,中粮集团的业务早就不局限于“粮油食品进出口”。而且,据了解,目前中粮的利润构成是:食品生产加工约50%,酒店地产和金融业务约20%,农产品进出口只占近30%。
况且,据中粮集团董事长周明臣说,中粮的目标是要“嫁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2010年再造一个新中粮”,GE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而要实现此目标,摆脱名称的制约就显得更为必要。
“皮包商”的产业群
中粮人称自己过去为“皮包商”。的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粮都只做外贸进出口。
在过去半个世纪当中,中国的玉米、大米、大豆、花生、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以及各种肉制品、水产品、海产品等都是通过中粮集团进入国际市场。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大麦、法国葡萄酒、马来西亚棕榈油等,也通过中粮集团进入中国市场。
1980年代初期到中期,为获得稳定的出口货源,并解决进口商品的销售问题,中粮集团采取与地方联营的方式投资兴建了一批仓库、冷库、货场,购置了不少车、船等运输工具。
1988年,随着外贸体制变革开始,中粮集团同各地方分公司脱钩,过去投资的项目随之转给各地方。中粮集团失去地方的货源基础。
为摆脱困境,构筑新的发展基础,中粮集团有意识地发展实业投资,采取借“船”出海、借“鸡”下蛋的方式,与有实力的外国公司合作,兴办了一批中外合资或国内联营的项目。中粮可口可乐公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得以发展起来。
更大变革发生在1992年,处于垄断经营地位的中粮集团再次被推在改革前沿。
此时,中粮集团在确定以粮油食品为主业的同时,开始向实业投资领域“大举进军”。
“变‘借船出海’为‘造船出海’,变‘借鸡下蛋’为‘养鸡下蛋’,采取参股、控股、独资等多种方式,扩大投资领域,增加投资力度。”中粮集团副总裁史焯炜说,这一系列运作,中粮集团建立了系列化投资和系统性管理的实业投资格局,先后涉足粮食油脂加工、农副产品种植养殖、工业食品加工、酒和饮料生产、包装物料生产、仓储运输、地产投资和酒店经营等诸多领域,实现了产业链的对接。
在此过程中,中粮创立了包括“长城”葡萄酒、“福临门”食用油、“金帝”巧克力、中粮可口可乐、凯莱酒店、中粮麦芽、中粮面粉、中粮美特印铁制罐、华鹏瓶盖等在内的一批知名产品和品牌。
实业改变了中粮集团几十年的“皮包商”形象。“但是,什么都做也让中粮的主业不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史焯炜直言。
于是,中粮又操刀对实业进行大规模的整合,堪称业内大手笔的是对酒业、巧克力、油脂等业务的调整。
2002年前后,中粮集团对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河北沙城)、华夏葡萄酿酒有限公司(河北昌黎)和烟台中粮葡萄酒有限公司(山东蓬莱)3个葡萄酒厂的产权、营销通路、商品标识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一改过去“各自为政”的局面。
中粮“金帝”巧克力同样属于调整的对象。从1996年开始,“金帝”巧克力跌入持续三年的低谷。中粮在分销网络、产品更新、推广变革、重找合作伙伴四大方面推进其变革,“金帝”巧克力很快“咸鱼翻生”,与吉百利、德芙形成竞争态势。
油脂业方面,中粮在2001年底,以3.8亿港元出售其在南海公司49%的股权,从嘉里粮油旗下的“金龙鱼”抽身而退,与美国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ADM公司、新加坡油脂企业Wilmar公司合资兴建了天津北海、山东黄海粮油、江苏东海粮油、广东东洲粮油、广西大海粮油等五大食用油生产基地。目前,中粮集团已经建立起一条完整的食用油产业链,年榨油能力超过1000万吨。用史焯炜的话说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通过对业务的整合,建材、运输、陶瓷、服装、汽车等几十个副业先后被剥离出去,现在中粮的业务包括四大板块:粮油贸易,粮油食品加工,酒店、房地产和金融。”史焯炜说,从“皮包商”到产业群建立,中粮集团完成了从单一外贸进口企业到跨国公司的大步跨越。
这被业内人士称为中粮“第一跳”。
据史焯炜称,目前,中粮食用油是全国最大的食用油生产商,市场占有率超过30%;凯莱酒店已经进入世界酒店集团300强;酒葡萄酒、面粉也是第一;中粮麦芽是百威、朝日等的主要供应商,“都是全国最好的”。
再造中粮的支点
据悉,中粮集团并购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已于日前正式通过国家批准,此时,中粮集团总资产已经达到520亿元。但是,中粮显然不满足于此,其当家人周明臣常说:“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粮只是大并不强,未来目标就是‘再造一个中粮’。”
于是,中粮将依托点寄望于已经略有基础的金融业。
迈进金融,中粮集团开始了自产业群建立后的“第二跳”。
事实上,早在10年前,中粮集团做实业投资时,就已经涉足金融。1993年,中粮集团通过旗下香港上市公司收购了新西兰保险公司,即后来的鹏利保险,其后又参股华泰财产保险公司。1994年,中粮相继在美国和香港成立了中粮金融资本公司、中粮财务公司,开展国际金融业务。
“对金融战略的确定是在1996年,当时中粮提出了‘四三三’格局,即进出口贸易占40%,实业占30%,期货、金融及服务业占30%。”一中粮人士称。
中粮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于2002年9月24日在北京成立,公司注册资本金4.652亿元(其中外汇资本金2000万美元),中粮集团控股72%,成为财务公司最大的股东。其他的四家股东均来自中粮集团所属的成员单位,分别是中粮粮油进出口公司、中粮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明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和上海中粮进出口公司。
“世界500强的前100强企业,金融业务是它们必不可少的。成立财务公司,不仅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让集团内部资金有效配置使用,还可为发展自身的金融产业打好基础。”史焯炜说。
就在中粮财务公司成立当年,中粮集团与英国英杰华合资的中英人寿保险公司在广州开业,注册资金5亿元,双方各占五成股份。次年年初,中粮高层向中国保监会递交了“中英人寿”在北京和成都设立分公司的申请,并获批。
与此同时,中粮集团与美国怡安保险(集团)公司(AON)经过两年多的谈判与等待,在2003年初终于获准组建合资保险经纪公司。
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的怡安集团原是一家保险公司,从1990年代初开始转型,通过一系列收购和资产出售,已成功转变为一家跨保险经纪、咨询、承保三个领域的专业保险集团。怡安的保险经纪业务在全球占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仅次于美国的达信(Marsch),居世界第二位。
接连在保险市场的两记重拳,让外界感受到了中粮进入金融行业的“野心”。而此前,中粮已经完成了对交行、招行、广东证券、中信证券等金融企业的参股。
据悉,现在中粮的金融业总资产已经达到了20亿元。“这块业务现在还没有赚钱,还处于投入阶段。”史焯炜说,到2010年要实现“再造一个新中粮”的目标,必须借助发展金融业。
但据了解,酒店地产和金融业务目前只占中粮利润的约20%。要使金融业担当“再造一个中粮”的重任,中粮涉足的各个金融领域也需形成合力。
基于此,2003年,中粮金融中心成立。中粮集团一人士称,按照集团高层领导设想,对金融业的控制权将全部划到中粮金融中心。对信托公司,中粮也在努力,如果可能,今后中粮金融业务将被打包装进信托公司运作。预计到2010年金融业的业务和利润会达到整个集团的30%以上。
但是,信托牌照迟迟未决让中粮集团常感“时间紧迫”。史焯炜说:“目前,通过合资的形式进入信托是首选!”
海外战略
“金融帝国”建立,中粮集团的主营业务也由“三驾马车”变成了“四轮驱动”。
“推进海外战略将是中粮今后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史焯炜坦言,虽然,中粮开展海外业务已经几十年了,并早在1980年就在纽约成立了中粮第一家全资海外企业,但海外战略一直是中粮的一块软肋。“那时候开拓海外市场,更多的是根据需要而设立,需要在某个国家开展业务,才去设点。”
“GE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让中粮做大做强,我们才能向GE那样在海外设立自己的公司和研发中心。”
而产融结合,推进海外战略,将成为中粮集团的“第三跳”。
据可靠消息透露,中粮集团正与巴西国家油厂举行谈判,计划购进巴西农耕土地,用来种大豆。
这是否预示着中粮要真正意义上的推进海外战略?
“海外战略是中粮国内业务衍生的一个平台,只有与业务对接,才能去做。”9月5日下午,史焯炜在重庆参加“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会时告诉本报记者,“我们比较推崇和欣赏GE模式,这也是中粮为之努力的目标。”
据随行的中粮集团公关新闻部总经理助理付建文称,几天后,史焯炜将为公事出国。但史此行与此有无关系,付没有透露。
但是,产融结合、复制GE模式是否能助中粮成功?当国内产融结合的范本——新疆德隆——出事后,产融结合的模式开始引发各方人士的担忧和质疑。
在国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对接刚刚开始,金融操作的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行政权力的干预,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的改革等都将可能构成产融结合的可变因素。
有专家指出,产融结合一定要在产业资本成熟的前提下去实施,如果离开实业发展金融,可能会造成泡沫经济,最后带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