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张起雷这半年多下来实在忙得够呛,所有的工作都在跟着时间表奔跑,他甚至都很少有时间坐到办公桌前。7月份,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内,首批进驻的4家企业将开始正式运作项目,张起雷便是其中上海盟通物流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
2003年12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海关总署,同意《上海外高桥保税园区港区联动试点方案》,12月21日,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正式启动。今年4月15日,在绵绵春雨中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正式封关。外高桥保税区自1990年6月正式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个保税区以来,在中国市场经济的洗礼下已经度过了14个年头。“港区联动”这个试点版本将意味着外高桥保税区正在实现功能转型。
从国务院正式批复到物流园区封关,仅仅用了5个月时间。虽然有知情人士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工期,有应付领导检查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同时也被带上了快车道。封关后3个月,在园区内便将实现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这才是所有人最为关注的。
第一个保税区
上海贝立达物流咨询有限公司的应诚敏教授说:“上海规划中的三个物流园区,外高桥是运作比较好的一个,它可以说是市场上应运而生的一个园区。”
外高桥位于上海东北端,濒临长江口,处于中国黄金水道长江与东海岸线的交汇点,面对良好的深水岸线,背靠长江三角洲腹地。1990年,国务院批准在外高桥设立一个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保税区,这是全国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一个保税区。10年之后,外高桥保税区成为上海市政规划的外高桥物流园区、西北物流园区以及空港物流园区在内的上海三大物流园区中最为成熟的一个。
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国家对保税区所有给出的政策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外高桥当时拥有的经济功能有自由贸易、出口加工、物流仓储以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这里是在中国唯一可以设立外商独资贸易公司的地方,政府在审批、管理和税收上给予了很宽松的条件。另外,境外与保税区之间货物进出自由,免关税,免许可证。还可以在区内开展保税加工、保税仓储、保税展示等等,没有时间限制,保税商品可在区内自由买卖,被外界称为“境内关外”。
张起雷说:“当初外高桥保税区的功能是基本接近于自由贸易区的,在定位上也是想把外高桥保税区建成一个自由贸易中心。”这在外高桥保税区10年的发展中,为下一步的物流业繁荣奠定了产业基础。按当时的设想,国内货物出口到保税区,视同为已出口到国外,企业便可以实现退税。于是便有一些进区的香港、台湾中小企业,企业利用海关监管方面的漏洞,向海关虚假报关出口以骗得退税。
后来国家对保税区收回了退税政策,只有进口保税这一项成了外高桥保税区最大的经济功能,这与当初的定位产生了距离。张起雷说:“外高桥保税区发展到最后成了一个进口型的园区,是众多国外产品进入内地分销渠道和生产工厂的窗口。”因为保税的功能,外高桥保税区在进出口贸易中进口明显高于出口,占整个进出口贸易的70%多。
保税物流
到2002年末,外高桥保税区累计投资项目6001个,吸引投资总额73.21亿美元,投资者来自世界72个国家和地区。世界500强中已有85家进驻保税区。2003年,保税区共实现增加值323.18亿元,销售收入2268.06亿元,工业总产值414.45亿元,进出口货物总值209.28亿美元,其中出口48.52亿美元。港口吞吐量达1627.2万吨,集装箱货物吞吐量202.7万标箱。
保税区内的企业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贸易公司、生产制造企业以及物流公司。保税区内的物流很大程度上受到保税功能的影响,表现出来的形式主要是保税区内的分拨中心。保税区分拨中心又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一个是零售商品分拨,它以标准的仓储配送操作为特征,定时定量向终端网络供应商品,比如法国欧莱雅就在保税区内设有配送中心。而零部件分拨则是外高桥保税区分拨中心的主业,70%以上的分拨中心从事零部件的分拨,主要是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和亚洲地区所设的合资、独资企业及专业维修、供应部门提供零部件,成为其母公司亚太集散中心的一个环节。
零部件的分拨以品种多、批量多、但数量小、价值低,报关作业量大为特点,海关管理从方便角度出发,对企业实行“整进零出”、“分散出货、集中定期报关”等监管方法,提高供货速度。这对于汽车与IT类企业非常有吸引力,IBM工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和通用汽车仓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便在保税区内注册运行。
可以看得出来,这些物流方式所涉及的货物仍然是进口需要保税方面的货物。10年过去了,张起雷说:“从整体上讲,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还是全国政策最为全面,管理最为规范的一个保税区。”但是,10年之后的局面,已经不是当年外高桥保税区一枝独秀的场景了。由政府批准的保税区已有15个之多,各地的保税仓库和保税工厂等更是不计其数,这些都大大抵消了外高桥保税区的影响力。
而外高桥保税区的土地开发成本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综合商务成本也居高不下,这对区内的企业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德讯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货代之一,它在中国的一位销售经理称:“我接触到的外高桥保税区内的好几家跨国企业都想要搬出来。”张起雷说:“留在保税区的企业有两种典型情况,一种是还可以利用区内的政策优势,还愿意留在保税区;另一种是长期以来企业形成了路径依赖,毕竟跨国公司不是说搬就能搬的。”
“港区联动”试点转型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保税区发展后劲不足,保税区内土地有限,多数保税区已布满加工制造业,发展空间受到制约,而且在加入WTO之后,随着关税水平下调,进口保税分拨的政策优势也将逐步减弱。
保税区将何去何从?
保税区最初的定位是仓储、转口和加工,实际上是以物流为主。在此前高关税、高进口壁垒的前提下,保税区进口贸易功能相对较强,吸引外资和发展出口制造业的功能则类似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物流功能基本没有得到发挥。现在,转型的时机到了。90年代初,全国主要口岸进出口集装箱运量仅156万TEU,而上海港去年一年的集装箱吞吐量就有1128.2万TEU,再加上外高桥保税区的加工企业,以及长三角地区突飞猛进的制造业基础,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已经具备了发展国际物流业的基础物质条件。
自1990年第一个设立保税区后,上海外高桥又率先取得了“港区联动”试点资格。所谓“港区联动”,就是在港区内划出一块专门供发展仓储物流的区域,实施保税(物流)区的特殊政策。从功能管理角度看,保税物流园区属于外高桥保税区,从地理位置上看,物流园区与港区联为一体。这有利于充分整合港区的物流资源并通过赋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促进港口物流经济的发展。而在给予物流园区的政策中,最吸引人的无疑是春风吹又生的进区退税。
张起雷最近首要工作就是在7月份之前给客户拿出完整的保税物流园区的操作流程,这其实是目前所有人最为关注的。如果能按照“港区联动”的政策设计思想如实履行,那么保税物流园区将实现国际中转、国际分拨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等相关物流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在经济功能上基本接近于国外的自由贸易区,并向国际物流中心转型。
作为跨国企业的采购部门,保税物流园区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天赐良机。他们将在这里建成跨国采购的物流中心,进行采购物流整合,甚至把原来建在本土的配送中心整体转移到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张起雷现在正在进行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对出口采购中心的推动,这也是他的公司的主要目标。事实上,他手中已经有了好几家日本知名企业,马上就要开始采购中心的试运行。“至于具体名字,”张起雷笑着说,“还是等到试运行成功以后再透露吧。”
而国内的一些出口加工企业,将会免去以前“香港一日游”的尴尬,因为只要把货物存放到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内,则被视同出口,并可实现退税,这为企业减轻了不少资金压力,同时也降低了很大的物流费用。
海关将在园区实行对企业更便捷的监管,因为物流园区与港区联在一起,所以在园区内实行进出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制度,并实行无纸报关和自动卡口。这将大大加快此前众多企业一直颇有微词的报关速度。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先期启动10万平方米国际中转仓库区,每平方米每天的租金是1.5元人民币,而外高桥保税区的租金为每平方米每天1元人民币左右。尽管如此,园区内的仓库还是被最先进驻园区的12家企业抢租一空。
如果上海试点成功的话,“接下去全国会有7个口岸将设立保税物流园区。”张起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