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驻京记者 师欣
一家民营水泥厂的扩建,却牵动了上下领导的心,调动了全市官员“掏腰包”,变成了开会布置的“政治任务”,短短一周“自愿”募集8000万元,来龙去脉是什么?
辽源市,吉林省中南部的一座小城。10月中旬,这里已寒气袭人。
而就在十多天前,小城还一度“高温”,带来温度的是一场雷厉风行的融资行动,它席卷了全市的公务员,以致不少人“血压升高”,甫一结束,却又随即鸦雀无声。
出租车司机津津乐道地告诉记者:“据说投资3个多亿呢,是国家的项目,这对辽源市来说可是件大事。”
跑出租的都是个体户,不在“融资”之列,但他们的不少亲戚朋友参与此事,问及能否介绍几位当事人,的士司机恍若换了个人,三缄其口。
全市人民都知道有座大水泥厂正在建设中,知道市长掏了2万,县长拿了4万,再往深处追问,所有人的态度都是一致的:讳莫如深。
在金刚水泥厂新址建设工地,一辆辆运土的大卡车呼啸而过,卷得尘土飞扬,“吉林省辽源金刚水泥厂煤矸石综合利用工程”的效果图竖立在路边,图中建成后厂房的红色屋顶,在蓝天映衬下格外惹眼。
工程7月底奠基,预计到11月中旬土建部分就能全部完成,远远望去,水泥厂已初具规模。
一面是热火朝天的工程,相形之下,曾经也热火朝天的募集建设款的行动,却悄无声息了。
高效率的“募集行动”
“整场募集行动实施快,见效好,一个星期之内,各个指定牵头单位无一例外地完成了任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这样总结这场行动。
记者获得的一份文件显示:9月15日,由辽源市领导牵头召开了募集资金的动员大会,金刚水泥厂厂长张传军,市委各直属单位负责人,以及部分企事业单位的领导都参加了动员会。王兆华市长与会发言,主要讲了三层意思:一、为什么通过信托资金的方式上这个项目;二、对投资者有怎样的安全保障措施;三、如何组织,达到好的融资效果。
王市长讲话中提及:“从辽源实际来看,项目是发展的核心之举。眼下这个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项目走到今天来之不易,运作时间长,阶段性效果明显。”市长还满怀信心的讲到——这个项目一石四鸟——发展持续产业,解决环境污染,效益好,安排就业。
但毫无疑问,与会者更关心的不是石头和鸟的问题,而是“投资的钱是不是安全”。在这次会上,市领导宣布,投资者有“双保险”,吉林省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辽源市财政局双双为投资者“保驾护航”。
这看来是一个不错的融资项目:按照开出的条件,受益人能获得4.0%-4.5%收益率,每半年分配一次,两年后返回本金。辽源一位官员就算过这样一个账,2年的银行定期存款,年收益率为税后1.8%,而水泥厂的信托投资可达到4.5%。
王市长在会上明确表示:领导带头,稳妥运作,完成好任务,采取一把手负责,层层落实的措施。
据与会者回忆,此次募集没有任何文件,只是会后,各人领取了一份《项目资金信托介绍》。
那么如何理解这个信托资金产品呢?当时参加会议的东辽县烟草局宫副局长表示,“具体也说不清楚。反正我理解,这事出面运作的是吉林省信托投资公司,大家都承担风险,投资项目建设取得收益后,大家拿些红利。”
对项目的美好前景,市领导描述得十分充足,但看得出来,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投资失败呢?如果届时不能付息或者还款呢?这一部分言焉不详。一位与会官员告诉记者,“我其实最想知道这些信息,项目的风险是什么,不能兑现怎么办?”
在疑虑参半中,融资行动展开了。任务总量为8000万,9月23日是交款最后期限。募集行动主要集中在辽源市及其下属的东辽县。因为水泥厂的新址选定渭津镇,地属东辽县。
根据各单位规模、效益不等,任务金额也有所不同。例如市委办公室60万,人事局30万,经贸委60万,东辽县保险公司30万,中医医院150万……
实施过程中,各单位基本遵从的标准是:普通公务员1万元,副科级干部2万,正科级以上3万。个别单位根据情况又作了些调整。譬如东辽县保险公司总人数才9人,经理个人就掏了4万。而中医医院将近600名职工,平摊下来则是人均3000元。
金额总数固定,至于如何筹集就是各单位“关起门后”的事情了。极个别效益好的企业,领导宣布在4.5%收益率基础上再作增加,差额由单位发放。也有单位以全体公务员工资为担保,向农业银行贷款。
对于这场不足1个星期就成功完成的资金募集行动,一位政府官员总结:“这就是一件政治任务。党员必须起带头作用。采取自愿原则,但是必须交。”
辽源一位副市长当时碰巧在外地学习,闻讯,特意委托家属把2万元交到市委办公室。富有戏剧性的是,9月23日,也就是最后的限期,正赶上辽源市秋季大检查,全城停电。大家从银行取不出钱,只好着急地想其他办法凑上去。
看不见的手
东辽县下属某乡镇,行政在编干部共18人。陈英(化名)是最后一个交钱的。当时已经超过了期限,9月26日,中午11点才交上。还是分别找了3家亲戚朋友,凑了1万元。
陈英家境最困难,单位上下都知道。丈夫因病赋闲在家,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全家惟一收入来源就是她每月800多元的工资。为了供孩子读书,她家已负债3万多元。
按照规定,家里情况特别困难的可以不参与募集。陈英咬牙还是交了。
这位短发的中年妇女看上去平静而无奈,“国家公务员要和政府保持一致。我们挣的是国家的钱,如果不交,担心以后涨工资、评先进,都没有自己的份儿。”
起初,朋友同事们都劝她,能不交就别交了。她也有此意,一直处于观望中。
什么促使她最终还是把钱交上?“那是我的内心想法,说出来没有任何用处,也没有必要和你说。”陈英两手插在裤兜里,停顿了一会,说,“不交钱,有压力;交钱,更有压力。”
这时,她的领导踱进屋来了,“记者同志,这次完全是倡议型募集,不能算摊派。水泥厂整好了,对东辽经济有很大的帮助,上面不可能胡乱决策的。”
领导说话时,陈英只是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偶尔配合着笑容。她后来告诉记者:“刚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就是压力大。但是人家交,我必须也要交。至于那个水泥厂能否发展和我个人没什么关系。我惟一想法就是保住饭碗,供孩子读书。”
而在辽源市某单位内,出现了“不交钱就下岗”的说法。这是中层主管在部门内的讲话。据知情人透露,一位员工因家庭困难拒绝交钱。转天,部门主任通知其无需来上班。再转天,这位员工如数把钱交上。
记者几经周折找到当事人,对方在电话里告知:“那天没有去上班,因为最近身体一直不太好,没有其他原因。每个人都应该响应领导的号召。我只是交钱,具体情况不太清楚。”说完就挂机了。
“上面究竟如何运作这件事情,下面的人都不了解,反正就是强制性任务。”此前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干部说,“没有任何条件,也不存在硬性规定。但是这就相当于领导跟你说‘拜托了’。这是无形中的行政压力,没什么废话,谁敢不交?”
“拜托”走的是逐级进行的路线。市长传达局长,局长盯住科长,科长抓科室职员,层层下传,越往下压力越大。“看不见的行政大手,谁也左右不了,”一位事业单位的中层干部无奈地对记者表示,“没有单位是赞成的,但都响应号召拿出钱来,我们放心的不是水泥厂,而是省信托公司,拿钱的人是响应领导号召,而不是水泥厂的号召。”
为项目“响应号召”,对当地公务员来说并非新鲜事,由省信托公司作担保的类似募集活动在辽源也并非首次。去年,当地某药业产品也在政府各部门间展开募集:科级以下5000元,副处级以上1万元。
该项目为期3年,收益率与水泥厂项目相同,当初政府许诺逐年返息,今年已超过一年期限,刚巧水泥厂项目下来,市财政局于是很快给投资人作了返还。
相比之下,药业项目的动静远比不上水泥厂。“采取完全自愿的原则,但不像今年是政治任务。”
而在东辽县,去年也有类似举措。林永芬和丈夫都供职政府部门,丈夫还是所在单位的一把手,去年县里为了扶持一家私人汽车配件厂,在政府干部中筹募资金,1万元有200多元的利息,逐年返还。林的丈夫拿出2万元。
林永芬给记者出示了凭据,一个绿皮的社员股金证,上面印有吉林省东辽县农村信用社字样。对于这家汽车配件厂的来历,发展状况,林则一概不知。
最让林永芬感到气愤的是,事隔一年,今年又要募集,而且力度更大。为金刚水泥厂项目,她掏了1万,丈夫交了3万。“连个存折和收据都没有。”据了解,此信托产品单笔资金金额最低为50万元。个人所能领取的就是一张由本单位财务部盖章的单子,证明交出的钱数。
但是让老百姓心里转不过弯的核心在于:“政府为什么能号召全市官员给一个民营企业集资?为什么在这么多民营企业中,单单就选中这一家呢?”
水泥厂的当家人
虽然落户于此,但金刚水泥厂的当家人,对当地老百姓却是一个神秘人物,因为老板张传军并不是本地人。
从记者查获的资料来看,2002年4月,通化市民营企业家张传军,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购买了辽源矿务局水泥厂整体资产,经投资改建后组建了私营独资企业。
辽源以煤矿著称,是老煤炭工业基地。近几年,随着矿产量急遽减少,早几年红红火火的矿务局生产基地一片败落。在张传军接手之前,这家坐落在矿区核心带的水泥厂,已经停产一年半,张入主之后,水泥厂起死回生,现年产量50万吨。但老板并不满足于此,其目标是扩张为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的大厂。正是在此目的驱动下,有了后来的水泥厂西线扩建工程。
10月17日,记者来到金刚水泥厂(老厂位于西安区的矿区,新厂位于东辽县)一探究竟,传达室值班人员告知:董事长很忙,终日难得见其身影。
从厂里职工的描述得知,张传军今年42岁,是省劳模和省人大代表。
这位现在身家巨万的民营企业家,有不少故事在通化市流传,一位接近张传军的人士告诉记者,张毕业于吉林省建材学校,曾在通化市湾沟林业局水泥厂工作,并担任过水泥厂的工艺副厂长。
张的致富之路始于1997年,他承包了湾沟煤矿的一个小水泥厂,从年产仅1.2万吨、几万元资产起步,不久又大胆“吃下了”通化市第一水泥厂,改名为金刚水泥厂,而到2002年,张买下辽源这个水泥厂时,调动的资金已达到6300多万元。
在通化一些人士眼里,“张是一个懂得经营的企业家”,通化一位知情人士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张的企业从一开始就拒绝家族化管理,在规划的西线工程中,新建的厂区是花园式的,引进德国和日本的生产线。“连装水泥的工人都要穿白大褂。”
新金刚的地位
自从张接手这个停产的水泥厂后,给当地带来了崭新的面貌,水泥厂附近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以前这里工人都回家了,连饭馆都倒闭了。”
记者站在水泥厂大门看过去,现在这里周围十多个大大小小的饭馆,生意煞是红火,虽然这里地处偏僻,却有不少出租车候在厂门前,看得出来,在当地这里是一个有消费能力的地点。
对于辽源市委市政府来说,水泥厂的盘活无疑更体现在经济指标和政绩上:“要知道,整个辽源市,年税收超过5000万的企业都没有啊。”
从记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去年辽源市年财政收入为4亿多元。今年全市有20个新项目立项,预计比去年增长1亿多元。在这样一个经济格局中,税额1亿元之巨的水泥厂,可想而知在领导心目中分量有多重。
或许还有一个更为“大局”的考虑,在今年中央实行宏观调控后,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都实行了更为严厉的控制政策,金刚水泥厂党委书记邵立全告诉记者,“当地现存有80万吨煤矸石,4亿吨石灰石,矿产资源丰富,但整个辽源地区大小水泥厂共计十多家。只有金刚是惟一采用回转窑烧制技术的先进水泥厂。”
正是在此背景下,辽源市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全市水泥行业“上大改小”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等金刚水泥厂新项目落成投产后,原有市内几个立窑小水泥厂都要拆除。
邵书记告诉记者,“这样在整个辽源地区,将形成以金刚水泥大厂为依托,周边小厂改制为水泥粉磨厂的分工格局,对盘活当地资源,改善地区环境等都有积极作用。”
正是有了这诸多政治经济上的考虑,金刚水泥厂的扩建,就变成了一个显赫的问题。从记者获得的材料可以看出,张传军在2003年7月,就有了扩建的想法,这一想法需3.5亿元来实现,通过资产抵押,张传军取得了一部分银行贷款,此后,这一项目还试图与外商接触,在记者前去采访时,获悉已有多家投资商青睐这一项目,并有了明确的合作意向。
但无疑仍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虽然现在无从获知,水泥厂的筹资任务什么时候进入了官方的视野,并开始变为政府行动,但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民营企业在动用各种资源进行扩张时,驱动力原本无可厚非。
当地一位企业界人士认为,“这不仅是取得一笔急需的资金,更重要的是,这样捆绑后,官员觉得自己有股本在里面,当然希望企业运行良好。”
自然金刚水泥厂的竞争对手不会这样想,丰华水泥厂副厂长李伟告诉记者,“强制公务员拿钱,当然是政府的越权表现,”随即他话锋一转,“不过这是上面决定的事情,也与我们无关。”
“关于金刚水泥厂,网络上确实有些负面消息。例如说国家不扶持,政府就自筹资金之类的说法,”辽源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都是不准确的,省领导都表态了,这是一个一石四鸟的项目,将来前景肯定不错。”
或许正如张传军当初在募集动员会上发言时所讲一样,“金刚水泥厂的项目建设工作,早已走出我们厂和我们几个人的小圈子,成为辽源市上上下下十分关注的支柱型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