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搜狐财经10月24日讯 由搜狐财经频道独家发起的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已经波及整个中国理论界与传媒界。国企改革与民企发展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话题,为此,持续关注该话题的《证券市场周刊》积极发起“国企改革与民企发展”研讨会,并于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得到了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大力支持,多家知名国企、民企的负责人、著名经济学家、相关政府
高层官员及诸多新闻单位代表共同出席这次研讨会。搜狐财经频道作为协办单位,对此次盛会进行独家报道。下面是北京燕京大学校长华生的发言。
华生(北京燕京大学校长):很高兴给这个机会,我这个发言题目是产权改革的分歧与挑战,所以你们不用愁没有分歧。我下面说一下,包括今天维迎和其仁讲的基本精神我赞同的基础上发表跟他们基本不同的观点。
产权改革讨论不要没讨论本质问题就偃旗息鼓
因为产权改革我想大家,尽管今天我们没提什么人的名字,但是大家都知道,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有一场大的争论,这个争论我的观点是一个搞拧了的争论,郎咸平教授用一种极端的、扭曲和夸张的方式提出了一些包括正确命题的一些意见,这样从一开始就把这个争论搞拧了。就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变成了新自由主义与新左派,公平与效率,经济学精英和大众,变成这样一种扭曲的争论。当然这是因为我觉得提出问题的方式。用这种媒体的方式,用这种夸张的方式,结果把这个争论引导到一个,我认为不是很健康的方面,以至于变成政治问题,网上,大众不主张改革的人是绝大多数了,现在讨论不能讨论了,刚开始几天说大家集体失语,我急急忙忙研究两个月,写出点东西,结果现在说已经集体结束了,没地方发表了。
在我来看,这场争论连争论真正的问题还没有提准确,还没有开始。非常重要不在于某人说了什么话,这个我可以直接说,郎咸平教授它的观点、立场是相互矛盾的,举一个简单例子,大家说我们这个争论应该很明确,郎教授说国有产权不用改革,职业经理人能够搞好,这跟我们连十六大以来的政策都不一致。但是你们注意到郎咸平教授在列举证明国有企业效益好的时候,他举的什么人?是香港上市的国有企业,没有产权改革、没有股份制改造,哪儿来香港上市的企业呢?他举的职业经理人的标本就是青岛啤酒,青岛啤酒国有股只有37.7%,不但有大量的社会公众股,还有跨国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他是支持和赞成股份制改造和产权改革的。所以真正的分歧不是在这儿。有没有分歧?一定是有的,但是真正的分歧不在这儿。所以我觉得第一个就是要甩掉个别人的跟他个人特点相关系的各种各样说法和观点,而抓本质性的问题。第一我刚才说了,我觉得是一个扭曲的讨论。第二,我觉得现在就是要甩开这些扭曲和个人因素的东西来寻找真正的问题,我认为这次讨论,暴露出来的问题是非常严肃的,也是很严重。在各个方面形成了这么广泛的意见,这个现象本身有非常大的意义。他实际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我看这个讨论的时候,经常想起2001年年初,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股市的大讨论、大争论,这次争论到目前为止非常相象那次讨论,那次也是经济学家说股市像赌场,诸如此类说一大堆,然后有经济学家反驳,来势很凶猛,争论很热闹,但是结束的无声无息,我们这次讨论按照这样,轰轰烈烈开始,无声无息结束,不了了之,但是我们注意到2001年股市大讨论,我有过一个评价,丧失了理论界对于政策和实践的先导作用,当时的争论放过了本质性和股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当时股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那次讨论中回过来看,根本没有触及或者根本不是焦点,那之后我们在政策上、实践上遭受了一系列的重大失误。当中国股市问题的核心是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关系问题,是投资者和融资者的关系问题,但那不是那次讨论的重点。那之后不久,半年以后,国务院出台国有股市价减持,政府在决策上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且三年来的熊市和资本市场的边缘化。
我觉得为什么今天我想讲这个题目? 这次产权改革不要重复2001年股市大讨论的过程。又是用一种比较偏激的方式提出问题,打了一场混仗,结果真正的问题都没有回答就偃旗息鼓。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我们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尽管从20多年前就参加了,中国改革确实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功,这些话不用说了,但是我认为国有产权改革,目前也面临着非常尖锐的挑战,也面临一个可能出现很大的失误走很大的弯路。和2001年股市的情况类似。
下面我就想说,如果说这次产权改革当中讨论真正的分歧和问题在什么地方,实际分歧确实是很大的。我想包括今天发言的人,包括没有,包括我跟在位其它的经济学同事都是有分歧的,我认为分歧集中在两个关键点上,如果把表面上的东西都去掉,第一国企产权改革在这些年以来,有没有出现比较大的偏差?特别是因为我们国企改革这几年来的主要形式是MBO,50%以上都是MBO,MBO是不是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这点没有说清楚,没有正面交锋,这点是所谓精英和大众搞拧了的一个关键所在。第二在竞争性领域,注意我讲的竞争性领域,我们不扯垄断性。在竞争性领域,国企,国有控股企业有没有生命力?能不能生存?是退出过程中的中介还是将来还有前途,这个问题也是争论的本质。因为你说我们要坚持产权改革,所有人都讲坚持产权改革,中央文件都讲坚持产权改革,你不坚持吗?但是本质的问题存在这个地方,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我们从国营国有国控,核心是一条,国家要控制,这一条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现在的国资委领导企业的模式是改革的方向还是本质上存在内在的缺陷。我觉得这两个问题恐怕是这次产权改革后面隐藏着的核心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我觉得是中国企业改革大限,中国企业改革会有突破性发展。反过来像2001年打了乱仗,基本问题没有回答就放过去了,将来产权改革也要走大的弯路。
MBO不是国企改革的方向
下面我想简单地说一下我的观点,作为一个引子。第一条关于MBO的形式,刚才其仁分析从那个角度我赞成,但是我想说的MBO我认为不是企业改革的方向,MBO存在重大的问题,他只是极个别情况下可以使用的,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呢?往往是最优秀的企业反而没有,像其仁讲的没有做MBO,或者没有可能做MBO,凡是经营不怎么样的企业大批大量的都做了MBO。MBO在西方是管理层买断,三个人合伙现在我在经营,我把你们两个股权买过来,这就是MBO,这是最初的初衷,这是剑桥大辞典上的说明。前些年,西方零星出现过一些MBO,特别当企业困难的时候,特别一些大机构,北京总部在杭州设一个分支机构,搞几年让当地的管理者收购过去占大股权更好,MBO最初指这个。中国今天的MBO,为什么不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搞?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能让你搞MBO吗?统统都在国有企业和公有制企业搞。实际上就是专门对着这种所有制来的,不是什么社会世界上的普遍形式。我在英国生活那么多年,没听说几个MBO,理论上来说,实践当中看,比如刚才讲的,我们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是经常调换的,前面人干了几十年退休了走了,包括很优秀的企业到点就走了,他刚来,MBO就到他名下,中国老百姓能没意见吗。中国老百姓不傻,他说不出道理。从理论上说,他是不对。小企业没有MBO的空间,小企业所有者自己管理,用不着经理人做MBO,大企业没有必要搞MBO,西方的企业都不是所有者搞MBO,除了个别企业,包括美国企业、跨国公司有几个是所有者直接管理的,几乎没有了。小企业没有空间,大企业没有必要,我们MBO搞成这样,本来经理人,我碰到一些人,就是说我这个企业经营的好,不可能MBO,人家经营不好反而MBO,你们国家到底鼓励人帮助你做好企业还是做坏企业。那是两年前我们当时提出MBO不是企业改革方向的时候,有一个国企领导跟我讲,我发表文章接到一个电话,深圳民营企业他下面有上市公司,你私营企业老板跟我讲这个干什么?他说你不知道,我们现在人心浮动,因为企业大,自己不能管到底,我用很多经理,在外面都是封疆大臣,他想让我帮助说明MBO不对。你想想看,管理者有MBO的可能,中国有一句话,宁当鸡头不当牛尾,谁不愿意把企业聚为己有。这个企业趁着主人不注意就拿过来,你能不MBO吗?统统是这样,从理论上为什么不能MBO,MBO有一个自杀性、癌症一样的矛盾,如果企业可以搞MBO?我们现代企业制度的设计不会这样。你要加很多成本防范,这时候成本是非常高的。现在杨小凯,我跟他长谈一次,我非常推崇他挖掘专业化分工,现在企业为什么发展?关键建立在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职业经理人出现就是分工专业化的需要。鼓励MBO的文化是毁灭性的文化,他是对产权不尊重,至于刚才其仁说的我同意。我们有一部分创业型企业家,由于过去的薪劳制度,过去制度没有承认他贡献,因此要给予股权和期权,这个要普遍使用,但是除了个别极大贡献的不是让他买断,不是把主人赶走。
MBO不可能公平,也不可能有效率
有人把经理人比成保姆,这个不恰当,保姆最多是想偷东西,主人看不见的时候偷点东西走,经理人是管家。只有管家才取而代之,他比保姆厉害多了。因为管家才有实力取而代之,现在企业就是要造成这样的壁垒,使经理人不能MBO。公平的角度来说,我们国有企业经理人缺位,就是造成内部人控制,他近水楼台先得月,收购国有企业第一跟企业谈,第二跟政府谈,企业跟谁谈?就是跟现在领导谈,他处在绝对有利的地位。MBO的时候不可能公平,也不可能有效率。他本身企业经营不怎么样,证明他能力不怎么样。他应该在企业改制当中重点防范的对象,内部人信息垄断了,你地位跟别人不一样,应该重点防范。如果是公开竞聘的时候,他有能力也可以参加,这时何必谈MBO?因为一讲MBO就排除了任何公平公正。我们在企业干过的人都知道,我们自己能买,你所有人买不成,因为信息绝对不对称。
所以我举过例子,通用的韦尔奇,我们公司治理要重新设计,防止这些人趁你公司不注意的时候把这个聚为己有。韦尔奇给大家进行的时候心态很好,他也借一大笔钱把通用公司买进来,他全部家当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时候他聪明才智是不是会被压抑,小心翼翼了,决策不清楚了,这个不太清楚。韦尔奇不是上来就知道他是天才,他做到60多岁,大家才认为他是经营天才,他干到60几岁,你让他MBO,他是不是有那样的干劲,那么他是不是有那样的儿女,他请职业经理人和我们请的职业经理人是不是一样,或者他请的职业经理人也把韦尔奇扫地出门。这个问题我的观点不一定对,但是我们经济学家可以展开讨论,这一点并没有讨论。这也是搞拧很关键的地方。这个不排除任何对企业家的估值估价和奖励,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大企业高级经理人的待遇非常高,我们大型国企的待遇虽然达不到那个水平,但是跟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大。要使社会公众能够接受这一点,在中国的环境下,我们在改制过程当中的机会平等,我认为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的话,反而会出现我们不愿意得到的结果,这是第一点。
所有者缺位要出大问题,国资委更像看门人
第二,关于国有国控企业,即使是经过股份制改造,核心问题是国家控制不控制,国有也好、国控也好、国营也好,就是你要控。这一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大家实际上是分歧很大的。国有企业郎咸平说过一句话,产权很清楚是国家的,这个话在改革前是对的。改革以后这个话不对了,改革以后我们搞了政企分离,所有者跟企业叫你分一分,这个时候产权有点问题,确实缺位、错位都从这个时候产生的。国有企业是国家,谁能代表国家?现在的地球不光中国、美国都一样,只有政府代表国家,国有企业没有出资人说政企分开,不可能。这一点包括维迎包括很多人老早分析过,认识比我深刻还早。既然是所有人,所有者不能离开企业的,政府可以离开企业,所有人不能离开,私营企业都知道,私人老板看的稍微差了一点,那个财产被人顺走了一块,中国为什么搞家族制,为什么企业家讲要搞家族制,职业经理人不太可靠,他看的那么死还会出问题,郎咸平说的政府可以退,国企可以搞职业经理人,天下没有这样的美事,职业经理人不会给你乖乖地干活,一定要看住,一定要有严格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出资人的时候,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政企不分开,企业搞死了,政企分开,所有者缺位要出大问题,这就是我们出的问题。
应该说有突破性的发展是十六大,十六大提出了出资人制度,建立了出资人,成立了国资委,我要在这儿说一句,这个意见我们提的很早,85、86年的时候提出要搞资产经营责任制,就是要把政和资分开,成立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总局,管理者用招聘的办法,几乎跟现在差不多。这个办法行不行?当时很先进,现在我认为也不行,这个问题值得争论。这个十六大提出了,十七大还没有开,理论要为十七大、十八大做准备,现在的模式我认为不行,这一点可能我跟在座的一些经济学家观点更靠近。但是,其中也有很大的差距,现有比如我们说现在的模式,真正我们想为改革发挥作用,如果这个方向不对的,这个方向不同,无非让我们中国人多走弯路,多付代价。回过来说比如国资委是看门人还是出资人,我说现在更像看门人,门里没有出资人和所有者,国资委权限很有限。重大的事情都要到同级政府研究,国资委本身是政府的部门或者特色政府,这时候政资不分开,谈什么政企分开,如果出资人最重要的标准不在于归人大还是政府,观念对出资人考核了没有,我们对出资人还没有考核。所以现在出资人根本没有到位。现在国资委的这个组建跟现在的权利以及对他的考核完全不符合出资人的标准,这是其一。
第二,假如我们说做到了,所有的权利都给国资委,国资委是所有国有国控企业的老板,现在的模式下还是搞不好。为什么?现在我们有一个说法,国资委不能老板兼婆婆,我说这个话错了,我说你一定是没有当过私营企业的老板。什么是老板?老板就是说它有各方面的权利,他想当婆婆就当婆婆,没有人的时候当爹当妈当儿子,什么都要当,那才是老板。你说国资委当老板不能当婆婆,他是什么出资人,他是什么老板。如果真让他当老板,国资委管那么多企业,还管那么多相互竞争的企业,他把心偏向哪一边,这后面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但是,我又话说回来,我并不是说公有产权公有资本没有前途的,这点和有些同志有差异。虚拟的就不行?现代企业制度是虚拟的法人,最早亚当斯密就怀疑,拿别人钱搞公司能搞好吗?现代虚拟法人取代了自然人企业,这个领域是可以探索的。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沿着出资人道路走下去,真正在市场经济当中能存活,第一步做到政资分开,这一步我们远远没有做到,第二步资企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