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在中国入世三年后的今天,中国已在按照当初的承诺,在很多行业领域对外资独资模式进行了政策解禁,这刺激了大批原本就想“独身”但受到中国原有政策的限制而被迫“结婚”的外资企业,纷纷抛弃或考虑抛弃自己的“伴侣”。
但这对于许多中外合作中的中资企业而言,离开了外方合作伙伴,则意味着面临一系列如脱离跨国品牌乃至技术、人员的支撑、不能再分享外方给予其的合作利润等难关的考验。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好双方关系,化危机为商机,则是许多“政治联姻”伙伴要考虑的新课题。
外资合作方欲走向独立
“大田-联邦快递事实上是由联邦快递独立运营。大田只是按照股份坐享利润的分成。”11月5日,联邦快递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该位负责人透露,在广州,联邦快递与大田有三个公司,一是大田快递,负责国内快递市场;二是美国联邦快递公司(Federal Express);三是大田-联邦快递,负责国际快递市场。但事实上只有两个,那就是因为大田-联邦快递完全由美国联邦快递运营,办公地点、人员招聘、业务开展、财务结算等各方面都是独立操作。
大田快递广州分公司的一位前任高层也向记者证实了此言,这位不愿公开姓名的高层告诉记者:“大田与联邦在广州的公司都叫大田-联邦快递,但实际上是一个名称下的两家公司。”
据他介绍,2003年4月1日,大田与联邦双方以50%与50%的股份入股成立大田—联邦快递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但从成立之日起,大田快递和联邦快递就没有在一起办过公,业务也是各做各的。目前,大田快递和联邦快递几乎在广东省各个市区都建立起自己的业务网络,在某些地方各自的网络都有先有后,但对外的名义仍然是以大田—联邦快递的合资称呼。
事实上,联邦快递选择大田快递,原因只是因为中国政策的限制。当时中国还没有加入WTO,国家对国际货代、国际快递业务这块还不允许外资自己运作。由于当时民航总局与大田的密切关系,所以民航总局指定联邦快递与大田货运合作(在此之前,大田没有开展快递业务)成立大田—联邦快递有限公司。
但随着中国政策的逐步开放,外资独资有了更大的可能。根据《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业管理办法》规定,从今年开始,外资快递公司在华成立合资企业,可以最高以75%的股份控股。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到2005年,外资快递有望独资经营。
目前,联邦快递在中国的快递、货运、航运、物流等方面的布局已全面开花,“政策放开之后,联邦快递独资是必然的。”联邦快递的那位负责人肯定地说。
中外双方创造共赢
“一旦联邦独资,大田与联邦的蜜月就将终结。”广州大田的那位前任高层对记者说到。他表示,大田依靠当初成立大田—联邦快递时50%的股份,每年坐享几百万的利润。而一旦联邦快递独资,大田肯定损失很大。
“当初两个人(大田与联邦快递)走到一起,就是抱着不同的目的。”不过,双方最终获得共赢。从联邦快递来说,与大田的合作虽然是一种政策性的组合,但联邦从中也是受益颇丰。
联邦快递因此获得了与中国民航总局的青眯,而这也立刻让联邦快递获得了回报。据了解,联邦快递成为最早唯一享有直航中国权利的美国快递运输公司。
“对大田来说,最大的目的莫过于利益的分成。”从大田来说,与联邦快递合作所获得的最大实惠便是分享中国国际快递业务的丰厚利润,而这个也为大田日后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其次大田利用联邦快递的品牌,迅速提升了自己,再次大田与通过与联邦的合作,向联邦学习其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完成自己企业向综合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而其后面的成就更是表明大田的收获:2001年1月,MOTOROLA、ROTOPOOL项目开始运作,标志着大田集团国内快运业务的诞生,而大田依托联邦的平台,不仅企业知名度迅速提升,而且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快递系统。
企业也由1992年资产6万元人民币,员工15人迅速壮大为目前总资产5.54亿元人民币、员工人数4453人的综合现代物流企业。
“所以即便分手,大家也应该会比较愉快,毕竟是各取所需。”上述高层表示。
据悉,大田与联邦快递的协议期限是10年(1999年—2009年)。
外资合作伙伴“团聚”
联邦快递与大田快递合作是许多中外合资企业运作模式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联邦快递涌动着独资的欲望只是众多外资企业开始走向独资化的一个写照。据悉,今年以来,宝洁、雅芳、松下、西门子、诺基亚、IBM等众多知名外企均纷纷加速了其独资化的步伐。要么“瘦身式”——转让合资公司的股份,成立新公司;要么“圈地式”——收购合资公司的中方股份。
这一切的背景是,到今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大部分产业的保护过渡措施即将到期,世贸组织框架内的多边进程将进入新阶段,而这对于中资企业来说,则意味着许多政策性的合作走向终结。
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分析,外企独资化的原因,一是为了整合市场,将中国市场分散的投资项目,进行统一管理,整合资源,提高效率;二是为了实现管理的统一化,解决原来的一些管理问题。
对于外企来说,独资化的动力除了来自能够更自由地开设更多分公司或办事处外,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与伙伴在中国“团聚”。伴随着中国WTO承诺的兑现,众多跨国公司及其配套公司在中国的“聚合现象”正普遍起来。
据悉,当全球知名的物流服务商马士基获得了在中国开展综合物流业务的执照时,宜家立即将中国的物流交与马士基打理。
宜家中国区总裁Ian Duffy公开表示,“事实上,中国的物流公司甚至其他跨国物流服务商,都很难满足宜家对物流的严格要求,我们已经习惯和马士基在一起。”
而这一情况也是在外企允许独资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带给中国企业的极大挑战。
述评:挑战才刚刚开始
□ 庞华玮
中国入世已满三年了。“3岁定80”,但希望中国这一次例外,因为真正的挑战尚未到来,我们需要更成熟的磨练。
三年来,尽管中国的进口增长很快,但无论是农业还是汽车,都没有遭受到入世前预测的那种灭顶之灾的冲击。但以“三年”保护期到期为标志,国内大部分产业的保护过渡措施将到期,中国入世将进入关键的后过渡期,到时,中国面临的挑战才会真正到来。
入世三年,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引资国。三年来,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入世促进了国内产业在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三年来,中国人对入世的评价正面而乐观。
但对入世的误解不要由此而产生。一些人把“三年”保护期的情况类推到以后的情况皆如此,这实在危险,因为严厉的挑战将在后过渡期才会真正显现。在后过渡期,关税接近最终减让水平、非关税措施即将全面取消、服务市场进一步扩大。后过渡期内,一些深层次影响将逐渐显现和加深,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将暴露,如国有企业效率不高,农业基础比较脆弱,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
随着履行承诺进程的深入和过渡期的结束,后过渡期的工作将出现两个新的问题:
一是贸易摩擦将呈现高发的态势。入世这三年里,中国产品被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的近120起,在后过渡时期,一些发达国家为遏制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会更频繁地利用反倾销措施、特殊保障措施和纺织品的限制性措施等作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
如何应对高发的贸易摩擦?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专家龙永图表示,中国应在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同时,尽快学会遵循符合国际贸易技术标准游戏规则,跨越贸易壁垒障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沈伯明教授说,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外贸出口最盛的时候也曾面对大量的贸易摩擦,他们的一个有效的应对方法是,通过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跨过壁垒。“走出去”,这也是专家给入世3年的中国企业的建议。
二是外资企业走上独资化道路将成为潮流,外资在中国“独食”的冲击对国内的某些行业而言有可能是毁灭性的。
对沈伯明说,外企独资的浪潮对中国企业必然造成冲击,跨国公司的实力很强,很可能外企在中国某些行业上形成垄断,控制中国市场,譬如美容化妆、洗涤剂、饮料等,由此,中国企业将在一些行业上消亡。
为此,沈伯明强调,“要更注重规则,运用规则来保护自己。” 现在,中国的《反垄断法》已形成法律草案,另外,部分学者也提出不应当在后过渡期继续给外企超国民待遇,等等。
虽然“中国对WTO的普及宣传,没有一个国家赶得上。”三年来,中国的新闻天天谈WTO,政府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政府官员WTO培训。但沈伯明教授说,“这没用。”他说,"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批真正懂得运用WTO的人。”专家认为,在后过渡时期,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运用规则,充分吃透世贸规则中“原则中有例外,例外中有原则”的精神,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利用规则、条款的空隙和余地,在执行中保护自己。
我们多么希望有另一个三年让自己磨练得更成熟,但真正的战场已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