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杜 艳 上海报道
冻结5~10亿美元
继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扩大利率浮动范围后,中国人民银行又转而动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回首过往一年多,存款准备金率曾经在8个月里连续变动三次,但调整的都是人民币存款,如今,央行盯上了外汇存款。
11月11日,央行印发《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的通知(银发〔2004〕252号),将中外资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统一为3%,从2005年1月15日起实施。
在此之前,虽然中外资金融机构执行统一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标准,但是在外汇存款准备金方面则实行差别管理,即中资银行的外汇存款准备金为2%,而外资金融机构3个月以上的外币存款准备金为3%,3个月以下的为5%。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我国中外资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余额为1510.69亿美元,其中中资机构的存款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虽然中资行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上浮,但外资行有所下调,两相对冲后,预计冻结市场资金5~10亿美元。
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看来,此前中外资银行在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上的差别对待“是没有必要的”。这次统一准备金率,是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的重要一步。
新规定开始执行后,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将实行按月考核。各金融机构应在每月15日前将准备金存款划至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账户。当月15日至下月14日,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准备金余额与其上月末外汇存款余额之比,不得低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缓冲储备压力
推进中外资银行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更像是一个副产品,更多的专家倾向于认为,央行此次调整的醉翁之意在于紧缩外汇信贷,缓冲外汇储备的压力。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说:“央行的这次调整与近期的加强资本项目管理、防止热钱流入是一致的,可以看作是整个防范过程的一个步骤。”
一位外汇局人士分析,由于目前对银行的外汇头寸实行上下限额管理,上调中资机构1个点的存款准备金率,无疑将减少银行的剩余外汇资金,相应减少转卖给中央银行的多余头寸,对外汇储备的减少起到抑制作用。
另一方面,存款准备金属于总量调控工具,其对信贷的抑制作用,也间接缓冲了外汇储备的压力。
该人士分析认为,虽然实行了《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对外汇贷款的结汇实行严格的管制,但是由于经常项目是开放的,“所以实际上是无法完全管住的,依然有大量资本项下的资金混入到经常项下结汇成人民币使用,这增加了外汇储备的压力”。
钟伟称,这个过程可以达到套汇套利的双重作用。目前不少外企先把资本项下的资金混入到经常项下,然后结汇成人民币存在中国境内,再到银行借外汇贷款,这是一个套利的过程;如果人民币升值,外资企业混入到经常项下的资金又可以达到套汇的目的。
在企业结汇意愿强烈的背景下,我国的外汇储备出现迅猛增长。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514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13亿美元,同比多增136亿美元。
“而经过这次调整,这种可能性的空间拉小了,关键在于对银行信贷的抑制从源头上限制了企业的结汇量。”钟伟说。
收缩银行外汇贷款
除了企业普遍存在的套利套汇冲动外,银行存在的较强的外汇贷款冲动,也成为央行此次果断出招的原因之一。
钟伟认为,由于人民币贷款利率远高于美元,导致银行的外币贷款迅猛增长,而在去年大量结汇、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减少的情况下,中资银行的外汇存款不足以支撑外汇贷款的增长。为了满足外汇贷款的需求,中资银行只得从国外调集外汇。“2003年四大行从国外汇调集了150亿美元的外汇,充分显示出国内外汇贷款的增速太快了。”他说。
境外资金的调入不仅增加了中国的外汇储备,而且在可能的升息周期到来之际,中资机构大量发放外汇贷款不仅不合算还蕴涵风险。但在实行较低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无疑有着更高的贷款积极性。
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为1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前三季度新增外汇贷款158亿美元。
虽然在今年年中实行了《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后,外汇贷款的增长有明显放缓,但是增加额仍然比较大。
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统计,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中资金融机构外汇存款余额184.7亿美元,比年初增加9.1亿美元。同期,外汇贷款余额125.2亿美元,同比增长3.2%,增幅同比下降66.6个百分点。上海外汇贷款增幅下降明显,主要得益于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的实施,但由于上半年增加较多,外汇贷款总的增加额仍较大。
虽然没有明确的统计,但这些外汇贷款中可能有相当部分被结汇成人民币使用,这样做增加了人民币的投放量,与央行的信贷调控目标背道而驰。从这个角度考虑,上调中资银行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无疑是央行信贷调控设置的又一道关卡,将放缓外汇贷款过猛增长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