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近日流传的证监会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王小石被检察机关带走的消息,记者昨日从权威渠道得到了证实。
目前,王小石被关押在看守所里,待批捕令下达后,很快将被正式逮捕。
记者了解到,带走王小石的检察机关已经对有关本案的消息全面封锁,理由是避免打乱案件的侦查工作。
双面王小石 小职位,大权力
王小石是北京人,今年43岁,财务出身,1996年左右进入中国证监会工作,担任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一职已有年头。
王小石在去年下半年从深圳回到北京。此前的一年多,王小石在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副主任王连凤领导的小组中从事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的筹备工作。
不少认识王小石或与其有过工作接触的人都觉得,他给人的印象是“看上去很老实”。
王小石在证监会的职务是发行监管部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虽然仅为一处级干部,但王小石所在的部门却是举足轻重。按照《证券法》的规定,股票的发行要经过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同意。而王所在的处正负责与发审委的联络与组织工作,其角色颇为重要。
出售发审委委员名单牟暴利 凤竹纺织牵扯其中
有消息称,王小石被抓,因涉嫌深圳的一宗案件。
据悉,王小石与某人在深圳合伙拥有一家公司,以财经公关为名,主要“业务”之一是向谋求在国内上市的企业“出售”证监会发审委委员名单,获利颇丰。
后王小石的合伙人因被家人举报而东窗事发,他也因此暴露。
由于王小石所在的发审委工作处,专职负责发审委会议组织工作,因此其对发审委委员以及有关发行审核会议的安排了如指掌,提供发审委委员名单自然没有什么难度。
那么,王小石到底向哪些公司提供了名单?哪些上市公司被牵扯其中?人们首先将王小石案与今年4月刚刚上市的凤竹纺织联系在了一起。
原定于2004年2月11日发行的凤竹纺织科技公司突然决定暂缓新股发行。后爆出在发审的过程中,该公司董事会成员超期任职,与《公司法》相违背,但最后却顺利通过了发审委的审核会。有人指出王小石很可能在其中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
发审制度暴露监管漏洞 委员名单为何如此值钱?
王小石事发,究竟是个人事件,还是制度缺陷?
从1999年开始,我国股票发行由行政审批制发展到核准制。股票发行必须经由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方可,俗称“过会”。
发审委由中国证监会的专业人员和所聘请的会外有关专家以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共计80人。根据当时的规定,发审委除当然委员外,其他委员身份应当保密。
去年12月,发审委进行了改革,简化审核程序,缩减人员。更重要的是公开了参会委员名单、过会时间、投票结果。同时,在发行审核过程中产生的问责制的批评报告也同样公开,以避免发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人情公关等。
业内都知道,以前证监会发审委的权力很大,直接决定某只股票上市能否通过。所以,很多企业花大钱搞到名单,然后再去一一攻破这些人。
颐合财经首席经济分析师张卫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现在的发行出口全部被证监会垄断,公司为了上市圈钱,会想尽办法“打动”相关人员。
张卫星还认为,出这样的事,证监会压力也会很大,但根本问题却得不到解决。“只有在全流通的股市里,一切交给市场去管理去决定,才能彻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记者 王莉)
[记者观察] 监管者权力 寻租的教训
证监会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王小石被拘一事,在证券市场上引起很大震动。王小石事件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官员腐败案,由此透视出的国内证券市场发行制度的缺陷更令人深思。
一直以来,证券市场倡导的“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受到了王小石事件的对峙。发审委委员名单成了一些证监会官员的“摇钱树”。
股民不禁要问:为什么一直是监管市场的部门,在监管权力的治理中出现失手?“监管”市场的部门,它的职责与权力如何实现制度化监管呢?
在证券市场上,大到谁能上市、交易规模和整个市场的“游戏规则”,小到市场交易本身,这都是证监会的重要工作。
但掌握着众多上市融资企业能否过关的证监会发审委,对于这种权力的制约出现了空白地带。
业内人士批评说,一些发审委的投票人并没有对上市公司进行认真调研,这种把关有时更多地停留在表面上,他们并没有珍惜自己手中关乎股民利益的宝贵一票,于是市场上才屡屡出现如江苏琼花、恒生电子这样的上市后马上“变脸”的公司。
制度上的漏洞为发审部门的投票者提供了一个“权力寻租”的温床,对于权力的监管也变得苍白无力。
记者曾私下与一位发审委委员聊天,得知许多上市公司在找他们“公关”,也确实有规定“不得接受申请上市公司的钱物”,但指望当事人的道德“自觉”是一种不安全的信息。
此前,有人主张把公司上市的决定权交给交易所。但从目前来看,把决定权给交易所是不现实的想法。因此,证监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需要在制度上加强对自己人的管理。
王小石的问题虽然只是一个个案,但如果此事只是司法上的解决,将来还会有更多的“王小石”出来。因此,证监会在道德上和制度上需要双管齐下,为股民负责,为自己负责。(记者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