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油供应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从事石油期货合约交易亏损5.5亿美元,已经在当地寻求法院保护。这一被称为当年巴林银行丑闻重演的事件,在当地和国际市场引起震惊,但国内反应却相对平静。
由于普华永道会计师行对交易具体操作过程的调查要持续数周,目前还无法清晰揭示这一巨亏是如何造成的。但中航油公司的股东美国Carret公司已经公开表示,这是公司高层管理者串通,建立仓位,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违规投机造成的。中航油也承认这是一起“投机性衍生工具交易”丑闻。
我们的初步推论是,基于在年中时对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可能下跌的判断,中航油在今年中建立了看跌仓位,希望将来在能源价格下跌时接盘平仓,但由于价格持续反其道而行之,亏损不断扩大,到10月份时,公司已经不断被交易所要求补充保证金,直到10月25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上升至每桶55.67美元时,公司不得不在高价亏损的情况下结束部分交易盘口。
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风险从理论上说是被无限放大的。石油期货合约的交易,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一种形式。看涨的实物交易从理论上说最大损失是零,但看跌的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异常巨大,因为实物价格上最终上升的空间,从理论上说是没有界限的。更重要的是,客户所冒的风险,因为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而相对于保证金呈数十倍放大。因此,金融衍生工具被巴菲特称为金融市场上的“定时炸弹”——到交割日时,如果价格逆向变动太大,可能要为实物付出保证金10倍、20倍的代价。
从表面看来,这是一次由于对能源价格走势判断失误而导致的损失,但我们如果更深入地追究,实际上这是一起公司治理的丑闻。面对如此巨大的风险,一定要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机制。中航油内部规定,如果每笔交易损失超过35万美元,应该报告公司最高层,如果每笔交易的损失达到50万美元,则应立即中止交易,以控制风险通过杠杆效应进一步扩大。但不知为什么这一机制最终失灵了。新加坡交易所的外部监管,也饱受国际投资者的批评。为了扩大交易量,与周边城市争夺金融中心位置,新加坡交易所近年来吸引了亚洲一些国家的“二级(second-tier)公司”,可能有意无意间放松了监管。
十年前,在新加坡的期货市场上,欧洲老牌的巴林银行的里森,因为违规操作,令公司损失13亿美元并导致破产。即使有了严格的监管,在实际操作中,交易策略要由具体的人来执行。面对每日巨大的盈亏,人的贪欲和冒险赌博的冲动也被无限放大,如果交易人员没有优秀的心理和人格素质,从事衍生工具交易的国有公司,无疑于拿国有资产进行一场赌博。
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还不知道谁是中航油内的里森,但可以肯定的是,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公司的信心将受到严重打击,这不仅已经影响到新加坡六十多家中国上市公司,也对今后国企到海外上市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民航总局行政控制下的中航油集团垄断了中国的航空燃料油市场,当中航油出现巨亏的消息传出后,一度令人担心,本来已经受一场空难打击的中国航空业,是不是会再遭遇燃料油供应问题。一般来说,燃料是每一家航空公司仅次于劳务支出的第二大成本,国际市场起伏不定的燃料价格,令各航空公司都运用衍生工具,建立自己的风险对冲战略。今年全球航空业巨亏40亿美元,与燃料价格上升密不可分,但也有通过精明的燃料价格风险对冲而减少损失的公司,如英国航空公司在去年实际上从对冲操作中盈利。
中国的航空公司为燃料所付出的代价,已经比国际市场高出一倍。中航油的垄断除了高油价以外,将全国整个航空业燃料供应的风险管理集中于一家公司,可能令中国航空燃料供应的价格风险进一步高企。不知这次中航油巨亏,会不会影响国内航空油的价格。
据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今年以来全球原油期货的交易量大幅度增加,风险也相应增加。中国需求的强劲增长,部分推高了能源价格,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首先出事的,却是一个中国航空燃料油进出口贸易的垄断者。
( 责任编辑: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