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前不久,新世纪基金管理公司低调开业,连最喜欢凑热闹的媒体都失去了以往的喧嚣和激情,这已是国内第45家开业的基金公司了。
而基金公司牌照发放没有丝毫减少的态势,有关迹象表明,未来管理层对基金业牌照的发放持更加宽松的态度。
基金公司的牌照已经贬值了。“随着基金公司牌照日益增多,几年后会不会也会出现证券公司目前的情形?”同质化的同业竞争,大量缺乏竞争力的新基金公司的不断涌现,已经使业内人士感到担忧。
嬗变
在基金业发展初期,每一家基金公司的诞生都会迎来褒扬。
为了使基金一开始就成为“稳定市场”的“健康力量”,证监会新设了基金监管部,还赋予基金单独配售新股、新股申购缴纳部分定金等权利,同时,基金公司还享有“不论投资盈亏,都可以按照固定比率提取管理费”的特权。
这样的监管思路下,基金业发展十分迅速。1999年底,市场上已经有10家基金公司,管理着22只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达到574.22亿元。
不过,基金业没能承载起这种“厚爱”。在基金业发展初期,基金公司的管理者多来自券商和信托公司,这部分人继承了以前“对倒”、“倒仓”、合谋等做庄式投资风格,引爆了2000年“基金黑幕”,也引发了各界关于“基金是不是稳定市场的力量”的争论。
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让对基金业寄予厚望的监管层也陷入被动。第一次,证监会对基金业扬起了鞭子,基金公司原有的各种特权逐渐被取消,新基金公司牌照的发放被停止。
显然,这种“一棒子打死”的做法背离了当初“培育机构投资者,重塑价值投资理念”的设想,2001年,原基金部主任张景华被派往国外学习,秉着“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思路,证监会发放了第三批基金公司的牌照,当年有4家基金公司成立。
2002年底,金鹰基金公司诞生,民营企业家刘永好以其旗下公司——四川南方希望有限责任公司参股了金鹰20%的股权,标志着民营资本正式进军基金业。这时候,五年历史的基金业已经拥有了21家基金公司,平均每年成立4家左右。
2003年,基金业突然进入大跃进时代,当年新成立和批筹的基金公司有28家,超过前5年总和。
2004年的基金业延续了2003年的思路,随着《基金公司管理办法》的颁布,新设基金公司无须再经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只要审批合格即可一步到位,但基金牌照风险也开始凸现。
盛景
1998年3月,当国内第一家规范的基金管理公司——南方基金成立的时候,没有人估量出这块牌照含金量有多大。
“当时如果被派往基金公司,都被认为是职位和待遇下调了。”一位券商人士回忆,“谁能想到几年后基金业这么火爆,现在想去都不容易呢!”
但从2001年起,证监会、地方证管办等机构与基金公司之间的人员互通却多了起来。如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林晓曾担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监察部副经理;现任宝盈基金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的金旭曾担任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处长。
这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你去了解一下基金公司,哪家没有一些有依托的人?”一些基金公司人士坦言,“权利垄断下,收入和风险必然不匹配,肯定会发生寻租行为,只不过成本高低导致了数量不同罢了。”
这让人联想起券商的情景,在当年券商业绩好的时候,很多券商的老总也都是从证监会官员过去的,这在证券行业最景气的2000年达到高峰。
而且,业内不成文的惯例是:证监会的主任和处级干部“下海”,到管辖公司对应的职位一般为公司的高管,一般职员如主任科员对应为中层管理人员如部门总经理。
这批人员到来也为基金公司业务开展带来好处。“有时候,一个创新产品过会,几乎每周都要来北京,如果没有信息的灵敏度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可能就会陷入被动。”一位基金人士表示,“而有一些‘官的背景’的管理者恰恰可以弥补这种缺陷。”
同时,由于基金公司业务比较单一,整个行业处于一种无差别的竞争状态,如果有这些人在里面,在基金产品发行紧俏期,公司在资源争夺上也会获得不少照顾。
贬值
“未来基金公司牌照将会一钱不值。”一位信托公司人士大胆预测。
在这之前,投资基金业被视为稳赚不赔的行当。在基金业发展初期,只有经过特批的金融机构才可以进入基金业,较高门槛带来了丰厚回报,所以一些老基金的原始股东在5年内甚至拿到了1000%以上的投资回报率。
其中一部分是股东分红收入,基金公司股东初始投入一般是一股一元钱,不少投资者投资一年后就拿回全部投资。例如中信证券(600030)(相关,行情,个股论坛)(资讯 行情 论坛)以2500万元投资长盛基金,投资前两年就从分红中拿到了近5700万元的利润。
另一部分利润来源就是基金牌照的溢价。2002年,证监会规定一家机构只能参股一家基金公司,控股一家基金公司,加剧了基金业的股权转让。由于当时市场上仅有21家基金公司,而中小券商、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蜂拥而入基金业,这抬高了基金公司牌照的价位。当时一般基金公司牌照溢价率有2-3倍,在南方、大成等基金公司股权转让中,牌照溢价率超过了5倍。
原始股东低投入、高回报的赢利模式染红了资本的眼球,更多资金希望在基金业这块金矿中挖掘出一种不切合实际的奢华。
在这些掘金者眼里,牌照本身就是一种寻租工具。“金融业开放之后,证监会可能不会发放新牌照,那我手中的牌照就会成为稀缺资源。”一个民营企业表达其真实想法。
“对更多的地方券商来说,能够拥有一家基金公司成为地方政府对地方券商领导的业绩考核标准。”中信信托人士分析中小型券商对基金业痴情不减的原因。
没有人意识到:越来越明晰化的制度设计注定了投资基金业将成为一种畸形烧钱游戏。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依照证监会颁布的《基金公司管理办法》,除了基本的资本金等条件,一个基金公司要开业,至少需要40-50人,按照业内平均20万的年薪水平,基金公司年均人力成本要1000万元左右,加上其他成本,“一年没有3000万元,你根本无法运营一个基金公司。”几乎所有的基金公司都表示,“这意味着按照1.5%管理费率,基金公司至少要拥有一只20亿份左右基金单位的股票基金。”
但基金业贫富差距正在拉大,先来者华夏、博时已经迈入了300亿基金的行列,而后来者如金鹰基金等只能拥抱10多亿规模的基金来取暖。
“市场上已经有一半基金公司在吃资本金了”,一个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从开业、筹建到发行新基金已经消蚀掉基金公司所有资本金。而现在,预期开业一年就开始赢利的规划也变得遥遥无期。”(下转16版)
不过牌照值不值钱也是看在谁的手里面,如果是品牌比较差,没有延续力的基金公司,则牌照没有丝毫价值,因为提升一个公司品牌花费的金钱和精力也不比新设一个公司少。”
几乎所有采访者都表示,目前看好的有4类基金牌照:一是有强大的资源背景公司,例如中信和光大等;二是现在已经走上正轨的基金公司,例如华夏、嘉实等;三是有强大外资背景的基金公司;最后就是有银行、保险参股的基金公司。
重蹈券商覆辙?
基金公司牌照发放没有丝毫减少的迹象,有关迹象还表明,未来管理层对基金业牌照的发放持更加宽松的态度。
而随着基金公司牌照日益增多,已经有人开始担忧基金业会重蹈券商的覆辙。
1999年,曾有一些争论,当时已经有90家证券公司,“大家开始激烈争论券商是不是太多了,因为国内所有券商加起来不如国外一个美林的资产规模大。”江南证券人士表示,“证监会也意识到此问题,但没有对券商问题进行处理,而是继续发放新券商牌照,希望通过增加新券商来承接以前老券商遗留的问题,最终导致券商积累问题的爆发。”
“其实直到现在,基金行业实在还不能称为一个行业”,一个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基金业发展一方面要依赖证券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依靠一个金融平台。即使在国外,基金管理公司也只是大型保险公司或者银行旗下的一块业务。”
而中国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基金可投资品种十分有限,一旦证券市场不好,基金没有赚钱效应,基金业资金来源就会趋紧。另一方面,更大的家伙已经进入这个市场,银行和保险已经形成对基金业的围剿。
“你想,同样一个1亿元的大客户,一个保险公司控制的集团能够提供包括保险、基金和其它理财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基金公司则只能卖基金,谁更具有竞争优势?”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对那些资源少、规模小、没有赶上好时机的基金公司来说,可能很快会被淘汰出局。”(记者 孙健芳 特约记者 戴枫)
( 责任编辑:阿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