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这是我第二次来中国,第一次是19年前,当时我骑着一辆自行车从重庆到南京,而这一次则是坐飞机从北京到上海。这两种经历可真的不同。”理查德·D·刘易斯微笑着对着记者说。很显然,这位已经年过七旬的老人很擅长如何拉近和谈话者之间的距离。
理查德·D·刘易斯被公认为是全球最具声望的跨文化交流专家和语言学家之一,能说10种欧洲国家语言及2种亚洲语言。虽然他的主要身份是跨文化咨询顾问和讲师。
除此之外,理查德·D·刘易斯还曾与两位德国总理共事,定期会见日本天皇和皇后,并在日本、德国、法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英国和美国主要商业领袖的定期会议上提供建议。
11月30日,理查德·D·刘易斯在上海接受了本报的专访,谈及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管理方面的诸多话题。
第一财经日报:在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里,几种不同的文化如何协调地发展?
理查德·D·刘易斯:国际化大都市本身的特点就是它具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所以说这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有许多国际化大城市,像纽约、伦敦、罗马和巴黎都有很多外国移民,相比而言上海的本地居民还是占绝大多数,不用担心这座城市会失去本地化的特色。
第一财经日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每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差异会逐渐消除吗?
理查德·D·刘易斯:我认为经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的融合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种文化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微观层面,比如说中国菜已经被世界上的很多人所接受。另外还有体育运动、音乐、流行的服装,这些都已经具有了全球化特色,而不是局限于哪一个国家。但在文化的宏观方面,各国的传统文化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各种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独特之处,有自己的特色,也没有必要改变这些特色。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对于今天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从这个角度讲,世界文化是多种多样的。
第一财经日报:在一个英国人看来,中国人的文化特质有哪些?在和中国人交流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理查德·D·刘易斯:在我看来,中国人常常比较安静和谦虚,而且尽量避免各种文化冲突,这些习惯都比较令英国人感觉愉悦。当然很多中国人也比较含蓄,不大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面部表情也很少,我在和许多中国人交流的时候常常会猜测他们在想些什么。当你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你时,你会感到紧张的。
第一财经日报:很多外国人来到上海之后,他们平时的行事方式都发生了一些改变。跨文化的交流会对个人的行事方式会带来什么影响?
理查德·D·刘易斯: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居住了几个月之后,都会比以前更有耐心、更宽容、更谦虚,这都是向其他文化学习的结果。其实每个人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即如何适应一种新的文化,并努力改变自己平时的行事方式。
第一财经日报:越来越多中国公司开始在海外市场拓展自己的业务,在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惯例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吗?
理查德·D·刘易斯:最重要的是打开胸怀,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比如说德国人往往会按照日程安排表来行事,美国人往往强调速度和金钱,澳大利亚人则可能更加挑剔,在这些市场做生意必须要适应他们当地的文化。
第一财经日报:在管理来自不同国家的团队时,一个合格的经理人需要做些什么?
理查德·D·刘易斯:跨文化管理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这方面的专家必须谨记一点:不同国家的文化是非常不同的,因此对待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的态度和方法也应该不同。他首先要理解不同成员的文化背景,然后按照他们的行事方式进行沟通。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真诚相待,在你的言行举止间表现出真诚,在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要展示你的内心和思想。
第一财经日报:能不能举一些跨文化管理比较成功的例子,这些例子对中国企业有何启示?
理查德·D·刘易斯:这样成功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诺基亚和ABB都是跨文化管理非常成功的企业。一般来说,跨文化管理比较成功的公司都来自包容性比较强的文化背景,其中包括那些多民族的国家,比如说美国,还有一些则是来自一些小国,比如说瑞典、芬兰、荷兰和瑞士等等。索尼在跨文化管理方面做得也很出色,不过这在日本公司中间是一个例外。日本人很注重团队合作,但不擅长跨文化管理,比如说英国人和日本人之间就很难沟通。相对而言,中国人由于具有包容性强的性格特征,因此更适合跨文化管理。
( 责任编辑:任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