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今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内地注册的17家企业,通过IPO在海外资本市场共募集资金约4.1亿美元,其中有近一半是在VC支持下完成的。”Zero2IPO清科公司总裁倪正东的这番话表明,继去年底携程登陆纳斯达克,创投支持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热潮延续了整个2004年。
“退出秀”不但为国内外创投机构带来了渴望已久的投资回报,而且为发展中的中国创投行业注入了更大的信心。
不过,经历了近三年低谷的中国创投行业人士,面对新一轮的“中国热”,仍然表现得比较清醒。据业内人士分析,日益转暖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创投资本进入中国,一方面可以为中国创投资行业带来更大规模的资金,更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退出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太多资本涌入可能会使泡沫过早产生。
再次“中国热”
10月间,倪正东到美国拜访了多家硅谷的VC。“几乎每家VC都对中国显示出强烈的兴趣。在硅谷召开的一个创投会议上,到会的除了我都是美国人,却有约一半的时间都在讲中国。”
“创投业就是对全球范围内资源要素进行整合。”在清科公司陈立辉的描述中,当创投资本与管理团队汇聚到中国,与中国的人力资源(大量海归和本土的优秀创业团队)、高成长的市场结合在一起时,一条完整的创投产业链渐渐形成。
据清科创业投资研究中心的统计,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共有12家创业投资支持的中国企业先后登陆纳斯达克、香港主板/创业板以及新加坡市场,包括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DCM(Doll Capital)、NEA、AcerVC、联想投资、上海联创在内的一大批国内外活跃的创投机构至少已经得到了部分回报,未来的退出也已经是囊中之物。
2004年的中国创业投资持续了2003年以来的上升之势。调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已知投资金额总量约为6.20亿美元,虽然低于2003年同期的8.18亿美元,但考虑到2003年的投资金额受巨额投资案例(如IC代工企业中芯国际、通信设备企业尚阳科技等)的影响较大,因此仅从投资金额一项并不能完全反映2004年创投发展状况。
尽管如此,2004年仍不缺少巨额投资案例。
新的泡沫?
实际上,外国资本对中国市场的追逐经历了几冷几热。上世纪80年代,外国资本曾热衷于对中国基础设施和国有企业投资,后来受中国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影响,这些投资逐渐冷却;上个世纪90年代H股和红筹股曾掀起新的外资涌入高峰,后来也因为中国企业频频出事而退潮。
2000年以后,创投资本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正在认可中国市场的投资回报模式。因此,近一两年,美国主流风险投资大量来华调研并进行投资尝试,也就不足为奇。
目前,很多大型VC还停留在第二阶段,比如NEA、DCM虽然两年前已进入中国,也投了数个项目,但是至今还没有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在中国创投界活跃多年的凯雷也是在今年4月才在中国正式成立办事处的。
由于目前中国的创投基金多数是2000年前后募集进入中国的,所以,到今年为止,这些基金又集体面临着同一个问题———上一轮基金用完,新一轮融资在即。外国主流VC的关注给新一轮中国基金的融资带来了机会。
新的创投基金的涌入对中国创投行业的积极影响显而易见。但是,过多资本涌入也可能会使中国创投行业泡沫过早产生。
曾经投资过网易、掌中万维等成功案子的霸菱亚洲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的徐新表示,美国大牌VC资金实力雄厚,投资都是大手笔,敢于出手,即使亏了一点也没关系,但如果做得不好的话,可能会把中国市场扰乱,同时可能会影响外资LP对中国市场的看法,这样对中国创投行业造成的杀伤力是很大的。
华登国际投资集团副总裁麦世泽也认为,美国大牌VC能带来很多价值,如一定的技术转移、管理经验等等,这些都有正面积极的意义,但不希望大家一窝蜂地把价钱炒得很高,形成另外一个泡沫。
Acer创投的陈友忠指出,新进入的大牌VC对项目的估值可能会不如早期进入中国的VC谨慎,这对一些投资早期项目的VC可能是好事,手中的项目更容易卖出好价钱,但是,一些专注投晚期项目的VC可能就会面临较大的竞争。另外,有些怀着制做“中国概念”心理的大牌VC,可能会成为中国创投行业的“热钱”,来得快去得快。“如果他们留下一堆烂摊子,无论是对创业者,还是对整个创投界甚至社会,都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尽管不愿意看到第二次泡沫的产生,但对于多数活跃在中国的创投机构而言,还是欢迎他们的外资同伴加入的。毕竟在中国,这个行业还非常的年轻,需要有更多人、更多声音和更多的资本。就如怡和创业投资集团执行副总裁邓杰说的那样,“希望我们联合起来让这个事情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让资本市场能够健康地发展”。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