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全世界的全球化受挫者,联合起来!”--全球化的天花板,是后发展国家商界领袖的共同难题。《中国企业家》杂志邀请亚洲、拉美国家数十位商界巨头,会聚2004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与500名中国本土企业领袖共同探讨商业与环境难题。搜狐财经媒体联盟现场连线报道。下面是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的精彩发言:
各位嘉宾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参加这一次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今天我主要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中国企业要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我在11月28日由方正集团发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两家中国最好的商学院主办的首届企业创新年会,接着陈志立和徐冠华召开了企业创新政策的研讨会,上午徐部长做了一个报告,当时听完这个报告有一个感想,让企业发言,我在发言之前我说徐部长这个报告是这么多年以来在中国政府的正式官方文件,站的最高的位置上谈的。三年前汇报的时候我强调的内容后来专门了做一次讨论,就是中国产业政策,由于产业政策导致中国企业家行业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像韩国现代企业那样成熟,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没有一家像韩国三星企业那样,我觉得很遗憾。那天讲话让我感觉到非常震撼,真正从战略的角度正视了。
我想讲一下三个创新浪潮,回顾新中国55年历程,中国经历了两次创新浪潮。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的创新,中国企业应该学会通过创新赢得高增长。第一次创新浪潮在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年代,从49年开始。那么,当时由于帝国封锁,中国是处在整个被封锁的里面。那次创新是考虑到国家能力,国家的安全,整个是一个功利状态下的自主创新,国家作为这次创新的主体,当时是集一国之力,为实现技术突破,这样一次创新浪潮主要是关系到国家安全。中国人是聪明的,像“两弹一星”这样高水平的研发,在完全封闭状态下中国人能做出来。因为计划经济那时候,中国人能做出这样的东西,证明了中国人是聪明的。但是,在政府行政主导下的创新避开了市场的力量,不可能全方位在经济领域里面展开。第二次创新浪潮是改革开放初期,是一开放状态下全面引进的特点,企业成为支持创新浪潮真正主体,改革开放初期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低增加值这样的环境,以全套设备输入和技术引进的方式来获取创新。经过劳动密集型生产等完成了原始积累,那么最终是拿市场换技术这种全面引进的战略。中国企业并没有获取真正自主开发的创新能力,它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是凤毛麟角的。第三次创新是这样的大背景,中国企业悄悄开始了这样的一个浪潮,一个优秀的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格局当中以资产购并能力完成产业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并不适合闭门造车的独立研发,也不能造成广泛的影响,而是在自主创新指导意识,以建立国际竞争力为企业指导,充分利用改革开放条件,以多样性的手段,实现关键性的增长,以原创性产品为服务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机会和资源,形成自主品牌,并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