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随着经济复苏,亚太银行业总体运行平稳,但其盈利增长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应对自由化与全球化的挑战,许多亚洲国家的银行业实施了并购重组。亚洲银行的大型化、市场化与全能化改革势在必行。
整体发展:回报率偏低
从资本充足率、资产质素与盈利状况的改善来看,有理由相信亚洲银行业已经从1997~1998年的金融风暴中缓慢而稳定地恢复过来。印尼、马来西亚等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国家,都先后宣布关闭专门清理坏账的有关部门。
尽管仍有账问题未完全解决,但东南亚国家从中积累了不少经验。韩国、印尼和泰国的有效补救措施成为亚洲其它国家学习的榜样:韩国实施大胆的风险管理,帮助国内最大的银行改善资产质量和提高盈利;印尼国有银行纷纷改革、根治官僚作风,更注重商业效益;而泰国曼谷银行大力开展金融机构重组,加上经济好转,银行业借贷重现繁荣。
今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亚太银行入围152家,比上年减少1家。从入围的数量分布看,依然是台湾占据很大比重,为37家,其次是印度20家、韩国12家,菲律宾与马来西亚各11家、澳洲10家、香港与泰国各8家、印尼7家、新加坡3家、缅甸与越南各2家。
入围的152家亚太大银行的一级核心资本占1000家总水平23773亿美元的11.5%(与日本银行持平),总资产占总水平523910亿美元的11%(日本银行业为15%),税前利润占1000家总水平4174亿美元的7.9%(为日本银行盈利水平的2倍,但比上年下降了2%)。
亚太银行业的平均资本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最高不良资产NPLs比率的前25名银行排名中,亚太银行占了1/3。其中菲律宾国家银行为46.60%、缅甸东方银行为39.15%、中国农业银行为30.07%,泰国国盘古银行为24.70%。金融危机造成的积弱,以及2003年的美伊战争与非典型肺炎(SARS)爆发给亚太地区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是造成亚洲银行业低回报率及部分银行高不良资产率的主要原因。
入围的152家亚洲大银行中,印度平均资本回报率最高;由于拨备的大幅增加,中国的这一数据从2002年的11.9%下降至2003年的9.97%(见图1)。
至于成本收入比率,以日本银行业的81.63%为最高,中东地区的50.16%为最低。亚洲地区的平均水平为53.23%,其中香港、新加坡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最优,分别低至42.84%与42.87%。
在亚太银行25强中,韩国占6家,中国5家,澳洲与台湾各4家,新加坡3家,此外是印度国家银行、马来西亚银行和泰国盘古银行。除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澳大利亚的4家银行以其雄厚的资本实力雄居前列。
不同地区发展情况
1.香港
入围全球1000家的香港银行有8家。规模较大的是东亚银行与上海商业银行,它们的一级核心资本为20.52亿美元与11.96亿美元。
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香港经济疲软,楼市泡沫破灭,加上竞争加剧,香港银行业的盈利一直下跌。2003年第二季度,亚洲许多国家经受非典打击,间接给香港银行业带来损失。上半年香港零售银行的业绩倒退8.3%。
不过在2003年下半年,由于本港和主要贸易伙伴的需求回升,香港经济有了明显改善。存款大幅上升、贷款出现复苏以及非息收入持续增长的局面。另外,企业和个人破产案下降、失业率有所下降、住宅物业价格反弹,使银行资产的质量得以改善,亏损拨备支出减少。
全年香港银行业的盈利比2002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东亚银行与上海商业银行2003年的盈利分别为3.06亿美元与1.56亿美元。
据公告,2004年上半年渣打集团纯利7.46亿美元,较2003年同期大幅上升了55%。汇丰控股、恒生银行利润较上年同期分别上升了55%和24.4%。数据表明,香港银行业2004年上半年发展态势良好。究其原因,首先是各银行的业绩基数相对偏小;其次是2004年世界经济全面复苏为全球银行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香港金管局预测2004年香港经济的增长将超过4%,这有利于银行业绩的改善。另外,香港银行具备独有的优点和竞争力,经营业务空间广阔,又多为家族体制下的银行体系,基本没有历史包袱;最后是2004年初香港银行可经营人民币存兑汇及银行卡业务,这是新的利润增长点。
但同时应该看到,香港银行业的前景仍充满挑战,预期贷款需求依然低迷。由于行业竞争激烈,个人贷款的利润率也将收窄。香港银行业应加强与中国大陆的深层整合,并通过并购获取协同效应,促进收入增长。
事实上,2003年以来,香港银行业的购并活动相当活跃。其中汇丰控股进行了一连串的收购,包括2003年10月宣布的对英国莱斯银行的巴西业务与百慕大银行的收购计划。2003年8月,工银亚洲公布收购华比富通的零售及商业银行业务,永亨银行宣布以48亿港元收购浙江第一银行全部已发行股本。收购活动使银行的总资产和总资本迅速扩大,促进了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2.澳门
澳门地区尚未有入围全球1000家的大银行。澳门银行近年来存款稳步增长,但贷款持续疲软,存贷比逐年下降。亚洲金融危机时猛增的不良资产,从2002年开始下降较快。随着经营环境改善以及不良资产拨备的压力减轻,银行业盈利开始恢复性增长。
3.台湾
台湾入围的37家大银行在2003年的平均资本回报率为2.26%(尚有7家银行亏损),而2002年为-11.32%(全部入围银行的亏损总额为31.45亿美元)。
台湾当局于2002年提出两年内将金融机构的坏账比率降到5%以下、资本充足率提高到8%以上的目标。通过降低银行业营业税、鼓励合并以及多种处置不良资产等方式,扶持金融机构减少呆坏账。37家银行中,只要在2003年底已经揭示不良资产比率数据的,都在5%以下。
近几年,台湾推动建立了多家金融控股公司,但规模均不大,故相互之间不时展开购并活动。其中台湾富邦金融控股公司便因其2002年对台北银行的收购行动,2003年一入围全球1000家便窜升至第176位。被收购后的台北银行与富邦商业银行实行互补,但两行的业务保持相互独立。
富邦金控2003年在台湾银行业中排名第二,一级核心资本为23.77亿美元,仅次于一级核心资本为44.39亿美元的台湾银行。2003年9月富邦金控公开收购港基国际银行的所有股权,收购总值达43.14亿港元。其主要动机是以此作业跳板进入香港市场并分享“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优惠,提早两年进入庞大的中国内地市场。
4.澳大利亚
澳洲入围的10家银行中,有4家银行的规模较大,它们是:澳洲国民银行一级资本为131.73亿美元、澳新银行集团(ANZ)一级资本为78.35亿美元、西太平洋银行68.99亿美元以及联邦银行一级资本为68.16亿美元。10家银行全面盈利,除联邦银行的盈利为负增长(-16.7%)外,其它银行在2003年实现的盈利较2002年均有所增长。
澳洲银行业的成本收入比率为57.92%,在亚洲地区内居中等。而不良资产率在亚洲地区内为最低,小于1%。澳洲国民银行的盈利增长了29.6%至37.56亿美元,该行的平均资本回报率为28.9%,资产回报率为1.42%。ANZ的业绩也非常不俗,平均资本回报率为28.6%,资产回报率高达1.80%。
事件关注:国民银行外汇交易丑闻
2004年2月,澳大利亚最大的银行国民银行爆发外汇交易丑闻,该行外汇交易员违规交易造成银行损失了3.6亿澳元,合2.48亿美元。之后,该银行执行董事兼总裁弗兰克.奇库托和首席执行官查尔斯.艾伦宣布辞职,参与非法交易的4名外汇交易员及数名行政管理人员也被开除。5月,原董事长科瑞提出辞职;6月21日,该行任命原西部农场公司总裁迈克尔.车尼为董事长。
5.韩国
韩国银行业正从传统贷款业务转向注重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近几年来,韩国银行业存贷款息差收窄至3%以下,业内正大力拓展住宅按揭及信用卡业务。目前韩国银行已竞相聘请训练有素的金融专家,收购中等证券经纪行和资产管理公司,成立自身的或合资的寿险公司,以发展私人银行服务、财富管理和保险业务等,扩大非利息收入来源。至2003年6月底,韩国已有17家本地银行提供私人银行服务。韩国银行业的成本收入比率为52.65%。
韩国银行的数量通过不断兼并重组之后大为减少。扩大规模之后的韩国银行按照IMF指示,在经营上减少政府干预,开始走一条市场化道路。大刀阔斧的改革,也使银行系统不良资产率降低至2.7%,成为亚洲NPLs最低的地区之一。
但由于全国信用卡业务发生的问题,韩国银行业的经营业绩在2003年经历了大滑坡,不良资产大幅增加。从全年净收入来看,韩国内资银行2002年的净收入为5.08万亿韩元,2003年的净收入为2.67万亿韩元,下降了47.5%。韩国金融监管当局的资料显示,由于对企业和家庭的呆坏账拨备大幅增加,导致韩国19家银行2003年的整体盈利下降了63%,至1.86兆韩元(约合16.1亿美元)。
今年以来,韩国银行情况又出现好转。韩国金融监督机构7月26日公布的一份报告表明,受益于利息收入增加和企业破产减少,韩国19家银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大幅飙升至3.59万亿韩元(约30.3亿美元),几乎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倍。这是因为贷款利润、中间业务收入和证券投资利润共同增加,同时得益于大宗债务拖欠情况的好转。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增幅是在2003年非常低的基数上实现的。总的来看,这种利润增长是恢复性的,并不意味着韩国银行的经营业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飞跃。如果今年下半年韩国银行的经营业绩保持上半年的态势,全年的净收入将仅小幅超过2002年。
事件关注:沃瑞银行改善资产健全性
沃瑞银行(Woori Bank)是金融危机后原韩国商业银行与韩一银行合并而成的。1999年合并时不良资产高达8.8兆韩元,占总贷款的16.48%,在资产健全性和收益方面面临着巨大危机。然而在2003年上半年,沃瑞银行净利润达到了5625亿韩元,截止到2003年6月底,沃瑞银行的不良资产占总贷款的比率仅为2.45%,比1999年减少近14%,资产健全性已达到韩国银行业界的最高水平。
其主要有以下三项:一是重组企业金融评审团,严格审核标准,以预防为主,对潜在的不良企业进行经营诊断并提供经营咨询,有力抑制了新不良资产的发生;二是建立专门负责企业结构调整的部门,提出并实施了包括债权银行支援方案在内的企业分割、债转股、出售等多种不良企业正常化方案,迅速摆脱了以大宇集团为首的不良资产的不利影响;三是引进开发了包括发行资产流动性债券、公开招标出售、利用专门的企业调整公司处理不良资产等多种技法,加速了不良资产的处理速度。
事件关注:花旗集团收购韩美银行
2004年2月,花旗集团签署了一项协议,以27亿美元收购韩国第六大信贷银行—韩美银行(KorAm)大股东凯雷投资集团持有的36.6%的股份,及第二大股东渣打银行持有的9.76%的股份和其它小股东的股份。这是韩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独资直接投资项目。
韩国政府希望花旗集团在韩业务的扩张能帮助韩国建立一套具备国际水平的银行系统。但6月25日到7月12日,韩国经历了银行业有史以来时间最长的罢工,韩国工方联盟提出花旗修改其剥离韩美银行的决定,并保证在韩美银行225个分支机构继续使用韩美银行的标志以及保证管理层本土化等条件。从6月25日罢工开始,储户已经从韩美银行提出了26亿美元,约占全部存款总额的8.8%。罢工停止后,部分存款回流。
6.新加坡
新加坡银行业资本实力很雄厚,历年持续取得高资产回报率,42.87%的成本收入比率在亚洲地区内为最优。但与其它活跃的国际银行相比,新加坡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偏高,股本回报率却偏低。
新加坡金管局对其保守的监管和监督架构检讨之后,对资本充足率条例进行了修改。自2004年6月30日起,新加坡银行业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从8%调减至7%,全部资本充足率则从12%调减至10%,同时还调整了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规则。
新加坡进入全球1000家银行的有3家,即大华银行(UOB)、星展集团(DBS)与华侨银行(OCBC),它们在2003年分别实现盈利9.46亿美元、8.45亿美元与7.18亿美元,平均资本回报率均在16%左右。大华与星展集团不仅在改善资产素质和营业绩效方面成绩不俗,还能通过分散营业地点和业务获益。2004年标准普尔已将华侨银行的信贷评级调至A+,大华和星展的信贷评级展望则从“稳定”提升到“看好”。
7.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入围的11家银行,在2003年全面实现盈利,银行业的成本收入比为46.46%。
马来西亚银行业在金融风暴期间不良资产比率曾高达27%,一直到2001年成功将其降低至18%的水平。2004年上半年,马来西亚已完成银行业重组和扩充资本的计划,推动54家银行合并为10家银行集团。按马来西亚政府的计划,国内保险业和证券业的企业重组将在2004年内完成,届时保险企业将由目前的38家合并为29家,证券公司将由64家合并为15家。
通过企业合并重组和资本扩充,马来西亚金融业的资本基础逐渐稳固,运营效率和竞争力也有一定提高,从而增强了应对外国金融业挑战的实力。马来西亚当局最后的目标是只留下3~4家处理全部业务的银行集团。近几年当局准备逐步放开金融市场,打算在2010年之前放宽外资持有新保险公司股权的限制。
8.印度
印度银行业在2003年里获取的税前利润增长了73.5%,至43.36亿美元。2003年,印度银行业以34.23%的资本回报率在亚洲银行业中独占鳌头。其中Andhra银行、东方商业银行、印度银行的资本回报率分别高达62.63%、57.55%、49.55%,在全球最佳资本回报率排名中分别列第2、第5、第15位。
印度储备银行长期以来对商业银行实行相当严格的控制且长期实施高利率,贷款需求低,NPLs率也相应较低。曾有专家指出印度的高利率是其经济发展慢的主要原因。2003年6月14日起,印度储备银行已将基准利率下调至6%,此利率成为印度3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展望:必须应对的全球化
亚太开发银行于2004年7月29日公布的“亚太经济监测报告”认为,工业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的经济状况好转、区域间贸易势头回升以及本地区各国内需继续旺盛,使亚太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预计2004年亚洲经济增长率将达7.3%。
虽然世界原油价格和其它日用品价格升高将导致整个亚洲地区的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升高,但亚洲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数仍保持强劲。亚洲国家实施的宽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将进一步刺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为亚洲银行业在2004年取得良好业绩、并超越2003年奠定基础。
目前,许多亚洲国家的商业银行仍处于分业经营状态,各自侧重长期金融、短期金融、有价证券及信托等不同业务领域。
另外,亚洲银行中超过100亿美元市值的数量有限,除中国四大国有商行外,本地区较大规模的银行只有新加坡发展银行、韩国国民银行、香港汇丰银行、恒生银行和中银香港等,多数商业银行只有几十亿美元的规模。为应对自由化与全球化的挑战,许多亚洲国家的银行业实施了并购重组。亚洲银行的大型化、市场化与全能化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亚太各地金融业开放力度加大,外资银行不断涌入,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未来5年,亚太银行业迫切需要强化公司治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及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增强获利能力。
很关键的一点是,建立稳健的亚太银行业需要有效的监管体系,它是商业银行拥有良好公司治理、审慎资产管理以及市场透明度的有力保障。当然,这些都需要时间和艰辛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 责任编辑:李江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