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刘欣然 李振华 北京报道
从一个隆冬走向另一个隆冬,南方证券没有迎来春暖花开。
记者近日从权威部门了解到,南方证券行政接管的时间将延长半年。
一位参与处置南方证券的官员告诉记者:目前各部门的意见分歧比较大。此前外界盛传的国开行承接央行78亿再贷款、接收南方证券投行和经纪业务的方案并没有获得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普遍支持。
南方证券在2004年1月2日被行政接管,原定接管期一年。
“越往后越被动”
处置南方证券的进程卡在机构债务的处理上。
知情人士透露,南方证券的窟窿是,挪用客户保证金80亿元,此项个人债务为央行提供的78亿再贷款弥补;另外机构债务120亿,由于南方证券手中的资产比如“双哈”等等,大概价值40亿50亿,因此估计南方证券净负债70亿-80亿。
有关南方证券的重组方案早已上报国务院,其大致框架是,由国开行承接央行为南方证券提供的再贷款78亿,南方证券的投行业务和经纪业务划转国开行,国开行成立新的证券公司,南方证券就地破产。
南方证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按照“有限责任”公司的规定,意味着对机构的债务大多“烟消云散”。这显然并不容易。
知情人士说,南方证券近80亿元的机构债务如何处理,目前没有相对妥善的解决方案,这是导致重组一事迟迟没有获得批复,成为可能最终会延长接管期限的关键因素。
“这个问题(80亿元机构债务)没有定论前,南方证券估计还得维持接管的状态。”不过,知情人士说,“越往后拖(南方证券重组)越被动。”
南方证券内部人士透露,南方手中并没有什么值钱的资产。12月17日,哈药集团(600664)(相关,行情,个股论坛)有限公司突然宣布对哈药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600664.SH)流通股进行要约收购,收购价5.08元。南方证券违规持有哈药集团7.56亿流通股,占总股本60.88%,占流通股比例超过93%。如此一算,南方证券将有29亿资金进帐。
值得注意的是,南方证券的另一重仓股哈飞股份(600038)(相关,行情,个股论坛)(资讯 行情 论坛)600038.SH的三季度报告也显示,南方证券持有该股的流通股份13350.76万股,达到了其全部流通股的90.09%、总股本的39.58%。哈飞股份是否会向哈药集团“学习”,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目前该股股价在8元以内。
另外,南方证券还拥有74家营业部,业内人士说,目前营业部普遍亏损,房子都是租的,只有一些电脑。每次处置关门的券商,将营业部托管给谁管理,都是证监会的一大难题。
南方证券内部人士透露,国开行对南方证券投行和经纪部门的态度是:投行部门立刻并入国开行,经纪业务“逐步”划转。南方证券的投行部门拥有8条通道,17个保荐人。
中信集团在南方证券重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令外界普遍猜疑。哈药集团有限公司要进行要约收购,资金是个大问题。由中信集团旗下的香港投资银行中信资本,以及美国华平投资、黑龙江辰能投资三方出资超过20亿元,对哈药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扩股,完成后中信资本成为哈药集团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参与处置南方证券的一位官员说,中信与南方证券重组有“密切关系”,但他不愿透露究竟是何种关系。
南方证券处置呼唤市场化方式
根据记者了解,对于国开行重组南方证券,目前各个部委有着各自的立场,有的赞同该方案,有的则反对。
知情人士透露,虽然证监会力挺国开行重组南方证券,财政部则始终坚持按照市场化原则处置。
“证券投资保护基金”呼之欲出,建立这个基金的初衷就是为了建立券商的退出机制。财政部有关人士认为,处置南方证券,“该卖的卖,该向这个基金转的就转。能够市场化处置干嘛非要有政府背景的机构进入?”
“透明”是财政部坚持市场化处置的重要原因。
财政部有关人士认为,在审计的时候,“按市场化方式处置,其评估至少是透明的。按这样行政接管进行评估,南方的窟窿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
对国有证券公司的后续风险,财政部有关人士深感担忧,“今年窟窿是80亿,明年说不定就变成800亿。”如果是非国有资本经营证券公司,“肉烂了也在明处”。
财政部始终坚持,应当由外资或者民营资本等非政府资本参与到南方证券的拍卖和处置当中来。
对于证监会来说,身处证券监管最前线,目前已经有一批证券公司关门,还有30家处于高风险名单之上。证监会目前的状况可谓捉襟见肘,如果有一家机构能够对南方证券“一锅端”,证监会当然表示欢迎。
据记者了解,国开行重组南方证券开出的条件是承接央行78亿再贷款,在同等条件下没有其他的竞争者。但是在处置其他关门券商时,有外资或者民营资本表示出兴趣。
权威人士认为,如果按照市场化方式处置南方证券,也会有非政府资本感兴趣的。“但市场化处置,将会拖很长时间”,很多债权人势必采取法律方式,这也是各部门都不愿意看到的。
消息人士透露,目前对国开行的重组方案说“不”的还有银监会,剩余的这80亿机构债务大部分都是银行资金,这样大的金额,银监会难以轻松对待。
令最高层犹豫的因素还有,国开行的业务范围本来不涉及证券,重组南方证券,目的是以78亿的成本拿到了证券牌照。如果国家批准,等于批准了混业经营,这一举措所带来的连锁反应,高层不得不三思。
更重要的是,作为行政接管券商的第一例,管理层对南方证券的处置方式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怎样建立起券商市场化退市机制,不再承受国家买单的巨大的道德风险,也摆在管理层的桌面上。
一位官员说,由于各部门分歧较大,国务院已经协调了很多回,现在大家都等着最高层拍板,这之前,一切都存在变数。
国开行金融控股梦想
国开行一直怀揣着金融混业的梦想,这成为陈元挥之不去的情结。
1997年2月25日下午,担任高盛亚洲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的李山,陪同高盛证券总裁为首的五人代表团到中南海紫光阁拜会时任总理的朱镕基,朱镕基力邀李山回国。1998年,已调往伦敦任高盛欧洲企业并购部执行董事的李山,借朱镕基总理在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之机,将一份《中国国家投资银行筹建草案》和一份志愿回国效力的海外高级金融人才名单当面呈送到朱镕基手中,并力陈创办股份制国家投资银行。
国开行行长陈元早已梦想将国开行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投资银行,李山的计划与其不谋而合。数天后,李山接受陈元的邀请,从伦敦飞往北京。而此时,经国务院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同意国开行转换职能,打造成中国的旗舰型投资银行。
李山当即决定留在北京,甚至没有向高盛公司老板提出辞职,便投入筹建工作。陈元担任投资银行筹备领导小组的组长,李山任副组长。经过50多天的紧张工作,一份由筹备组共同起草、由陈元行长签发的《国家开发银行关于组建国家开发金融有限公司的请示》正式呈送到国务院。
此时,国开行甚至做了充足准备,1998年,国开行拟收购中国投资银行,中国投资银行各地拥有多家分支机构,这为国开行从事证券业务铺下了基础。
但是,1998年12月证券法正式颁布,明确规定银行业证券业分业经营,陈元梦想就此夭折,无奈国开行将中国投资银行出让,由光大银行整体接收。
但数年来,国开行一直努力寻求突破。2000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开发银行获得承销同开发银行有信贷关系的企业债券资格,此后,开发银行部分从事投行业务。
当年国开行担当10年期铁路债券和上海城投债券的副主承销商,在投行市场小试牛刀。2001年,国开行一口气参与承销四笔企业债券,总承销额24.42亿元。2002年国开行承销10亿元神华集团企业债,全年共承销企业债43亿元,占全部企业债发行的一半。
2003年,国开行参与12家企业债的承销,其中八家是主承销,总承销为46.72亿元。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352亿企业债中,国开行的承销量再一次排名首位。
国开行急于进军投行业务背后,是陈元对大金融的追求。此前,陈元亦在公开场合表示,国开行希望建立信贷融资和证券融资的双通道,为大行业、大项目、大企业提供融资策划、贷款、承销、担保、直接投资等综合金融服务。
但国开行政策性银行的定位,使其图谋“金融控股”的梦想备受指责。“商业性银行不能做混业经营,政策性银行反而可以混业经营。”一些券商人士说,“国开行在与券商竞争的过程中,以国家信用来做承销业务,那它和商业化的券商是不是一种公平的竞争呢?”
他们还抱怨,券商在作为企业债券承销商时,是不允许再做担保的,而国开行因有“国家信用”,却可以拥有国家的担保。
而投资银行丰厚利润使多数具有国有背景的金融企业对之觊觎已久,而目前中国的投资银行普遍规模偏小,其资本实力和资源难以与庞大的银行相比,此时进入投资银行业,未来前景广阔。
“光大、中信都已实质性混业经营,国开行没有理由不想成为下一个金融控股公司。”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一位高管说,实际上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数家资产管理公司都在谨慎地迈出这一步。
“目前,券商普爆危机,此时接收一批券商,变为自己旗下证券公司,是一个不错的良机。”他说。
( 责任编辑:张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