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编者按: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或者说在最近的几年时间里,伴随着中国的强有力崛起,中国在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中的地位也在迅速改变。而且中国外交战略也一改过去的被动外交模式,也就是外交界所谓的“刺激-反应”模式,改变为主动进取的外交战略,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而采取理性,务实的外交策略。这一点在中国的亚洲战略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但今日的亚洲,已不复是18世纪或20世纪中叶之前的亚洲,如今亚洲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成长最迅速的地区,并且与北美、欧洲一起成为世界三大经济体之一;与此同时,中国在亚洲的角色,也绝对不会是17世纪清朝政府在亚洲的角色。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大国崛起的势头十足,这让自1991年冷战结束之后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感到了威胁,其千方百计想要阻止一个有可能取代它世界地位的新兴力量顺利成长,于是就打着对付全球硕果仅存的共产主义政权的名目,将其对中国的包围圈由东亚、南亚向中亚延伸。中国的周边安全压力每日俱增。
但是最近几年开始——确切地说是自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中国政府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积极主动地开展亚洲睦邻外交,在整个中国周边,制订了一个积极进到的亚洲地缘战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美国发动第二次海湾战略之后,中国利用美国陷入伊拉克泥潭之际,在亚洲有所作为,已经营出一个对自己颇为有利的全新气象。
中国地缘战略:推进东亚整合
王湘穗
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格言:“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谁控制了中亚,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
这句话来源于世界著名地缘政治学家、英国人麦金德。在1904年出版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中,他断言,随着哥伦布时代的结束,海权占支配地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陆权时代已经来临。欧亚作为“大陆心脏”,是世界权力的枢纽。
100年过去,麦金德的预言并无应验。
麦金德忽略了美国作为世界权力新中心的可能前景。其次,他还忽略了航空这个新技术对陆权与海权的巨大影响。当然,在后一个问题上,他是不应该受到责备的,因为当时莱特兄弟那架摇摇晃晃的飞机,与当时强劲的蒸汽火车乃至精美的马车相比,都简陋得让人无法相信它蕴含着改变世界的力量——更不要说成为历史的技术枢纽了。
麦金德应受批评之处,在于他过于沉迷英俄在欧亚大陆腹地的争夺,担心长期控制海权的大英帝国会在陆权的争夺中霸权旁落。战略是大道,需要平心之论。他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当然也不可能为英国在历史的转折中找到正确的方略。
在2004年岁末,重提麦金德爵士的百年旧论,不是要反衬我们的高明。而是为了我们在思考中国地缘战略的时候,避免犯类似的错误——研究战略不能先入为主,而必须从实际出发。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这一点无论对一个人,一种学说,还是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睦邻有道
东盟与中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但很长时间他们都没有认真思考中国对于亚洲发展的巨大价值。1997年,东盟通过亚洲金融风暴认识了与中国彼此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并结成了“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邻居因共患难成了好伙伴,也算是因祸得福。此后双边关系越来越紧密。据商务部统计,东盟已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以年均约20%的速度递增,2003年,增幅达到了42%。2004年头9个月,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比上一年增长了35%,预计将突破1000亿美元。
比这些数字更加喜人的是双方的信任感不断增强,合作范围持续扩大。今年东盟与中日韩首脑会议的主题是“深化战略伙伴关系”。去年10月,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今年的11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与东盟领导人又签署了旨在从政治、安全、经济、科技合作等多个方面落实《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
此外,双方还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以及《中国-东盟交通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这一系列协议,中国与东盟将在2010年形成一个覆盖20亿人口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将于2005年在吉隆坡召开的“首届东亚首脑会议”,是今年东盟万象会议上最富蕴义的决定。当老挝外交部官员于11月29日宣布此事时,会场内一片骚动。因为在11月27日的外长会议上,此事并未达成协议,还决定继续协商。经过首脑们的推进,两天后就有了定论。看来东亚领导者急于加强沟通的热忱,已经超出了媒体预计。敏感的报纸甚至把这件事称为建立“东亚共同体”的第一步。有了这一步,东亚整合就将走上快车道。
超越历史羁绊
与“10+3”的热烈气氛不同,中日政治关系似乎仍然深陷历史泥淖。小泉首相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使得中国以及亚洲各国人民从其政治家的作为,怀疑其对历史错误反省的诚意。日本如今已经是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大国,也是一个有全球政治抱负的国家,它的领导人应该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明年是马关条约签署100周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年,面对这两个沉甸甸的历史事件,最好纪念就是对旧时恩怨有个了断,不能再没完没了地拖下去。这需要日本拿出直面历史的勇气,而中国则要再次展现以德报怨的宽恕襟怀。
历史有时候像教材,告诉人们在今天该如何思考和行事;有时候历史却像个梦魇,徘徊在人们的周围,给他们带来困惑。面对历史梦魇,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一句言简意赅的话:向前看。
今天的中俄关系是向前看的范例。2004年10月14日,中俄两国外长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这标志着两国间43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的走向全部确定,历经40多年的中俄边界谈判画上了句号。由两国元首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指出,双方达成的协议“是政治双赢的均衡合理的方案”。
对中国来说,边境条约的签订,还意味着了却了一笔自清代以来未曾了却的旧账,使中国彻底走出半殖民地的历史阴影。这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双方有了可以在新的基点上探讨广泛合作的可能。实际上,在中俄关系跃过既往的纠葛之后,更多地指向了如何扩大双边贸易规模与加快投资合作的步伐。
一旦超越了历史的羁绊,东北亚(包括朝鲜、蒙古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的整合完全可能后来居上。处在东北亚主导地位的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大,互补性强。2002年日、中、韩三国GDP分别占全球GDP的第二、第六和第十二位。三国的外汇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的40%。
从制造业角度看,中日韩的重化工业中的钢铁、汽车、化工、造船、石油化工、机械、煤炭等生产居世界前列,轻工业中的服装、鞋类、小五金、日用品等的出口也遍及世界。近年来IT产品制造业也成为三国发展最快的产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日韩合作将构筑起全球的制造业中心。
如果像一些学者所提议的那样,中日韩效法欧洲“煤钢同盟”的做法,顺利地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资源整合起来,就将出现远胜于目前“兄弟阋于墙”的局面,在产业和经济的多个层面上实现多赢。
特别是眼下正值美元市场风雨飘摇的关头,日、中、韩都是美国国债市场的大债主,如何协调立场和行动对减少损失乃至稳定世界金融市场,都具有重要意义。从长远看,如果亚洲要搞亚元,中日韩就很可能是最初的发起国。金融的整合是东亚整合的关键,在此意义上说,东亚整合引擎在东北亚。
从安全上看,朝核六国会谈就是很好的区域安全框架雏形。能够缓和朝核问题的安全机制,也可以处理其它的一些争议和矛盾,像竹岛、钓鱼岛及东海划界等问题,甚至对处理台海、南海问题也有帮助。在今天这个世界上,那种以为搞军备竞赛甚至长出“核牙齿”,就能增加自己安全的想法已经过时,只有建立起区域的安全框架,国家乃至区域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历史是亚洲的包袱,也是亚洲的财富,尽管有许多犹未了断的历史恩怨,但共同的儒家历史文化传统,为东亚,特别是东北亚的整合,准备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也许在东北亚经济整合过程中还需要有观念和情感的整合。韩国庆熙大学前校长赵正源说得对,中日韩应该通过不断强化民间文化交流来追求彼此之间的信赖,从而形成文化上的认同,在此基础上,进而在东北亚地区创建一种“东北亚意识”或思想。
邻居天定伙伴自择
美国是中国在大洋彼岸的邻居。也是目前在世界上腰杆最粗、嗓门最大,因而对全球也包括亚洲事务最有影响力的邻居。在过去的一年里,不论是在朝鲜核危机、台湾问题,还是在贸易、汇率及购买美国国债等家务事上,中美两个邻居还是很友好甚至可以说是相互帮助。这样做不仅是邻里间在表达善意,更重要的是彼此对共同利益有了更深的认识。
邻居是老天安排的,能不能成为伙伴则是自己的选择。中美能不能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不仅取决于彼此有没有共同的战略利益,而且取决于彼此利益的交换方式。说句俗话,别人觉得你有用,才会对你感兴趣。如果不能通过打垮你,直接拿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他便会选择你当伙伴。这就是“打不过就入伙”的精义。中美经济依存度极高,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美国市场,美国经济的增长和美元的稳定也离不开中国的支持。问题在于两国是不是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利益的交换。
美国是目前世界秩序的主导者,中国的发展也需要在现有世界秩序的框架内实现。大洋之隔既远也近,用狐疑的眼光望去,对面就是不可预知甚至是充满荆棘的彼岸;如果放弃对抗的意识形态,更多地交流与交往,也许就能够发现彼此更多的需求与合作机会。
“与邻为善,与邻为伴”是我们的周边外交方针,表达了中国希望与邻国友好相处的诚挚愿望。实际上这也成为许多国家与邻居的相处之道。11月在老挝召开的第三届“印度-东盟首脑峰会”上,印度与东盟签订了《和平、进步与共同繁荣伙伴关系协定》。这个被媒体称之为印度“东进战略的硕果”,就是伙伴间为了“和平、进步与共同繁荣”而签订的协议。
在同一个会场,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印度总理辛格也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温家宝说,中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文明古国和发展中大国,有千条万条理由加强合作。和平相处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的发展不会对印度造成威胁,同样,印度的强大也不会威胁到中国。中方愿与印方一道,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扩大和深化双方在各领域的交往与合作。
巴基斯坦这个中国的老朋友,今年似乎流年不利。更加不幸的是在中国援巴人员身上连续发生的血腥事件,遮蔽了南亚特别是在克什米尔地区乍现的和平曙光。与前两年印巴间令人窒息的紧张局势相比,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两个邻居的关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缓和,这无疑改善了南亚地区及中国西部的安全态势。这也说明,邻居间和睦相处,对邻居的邻居也是福音。所以,一个国家的安全与发展,要与区域伙伴的安全与发展联系起来考虑。
中亚“闲子”不等闲
成立于2001年的上海合作组织,虽然是中国第一次主导建立的地区性组织,但由于那时的中亚还是一派祥和,在成立之初并没有实质性后续步骤,此举被当作是中国式围棋布局上的战略性闲子。
“9·11”后,中亚形势骤然紧张,六国都感到有必要加强合作。2003年在圣彼得堡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首脑峰会上,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发表了“反恐宣言”,并决定在北京设立秘书处,在吉尔吉斯斯担建立反恐总部,上海合作组织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形神兼备。
2004年1月上海合作组织常设机构——北京秘书处和塔什干地区反恐怖机构执委会正式启动,标志着上海合作组织已经作为完全意义上的多边组织开始运作。
6月,上海合作组织六国首脑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发表了《塔什干宣言》,宣称“随着本组织机制化建设阶段的结束,本组织进入了成员国在组织框架内开展全面合作的阶段”,决定采取一系列推进安全、经济等领域合作的具体步骤。
9月23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三次会议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温家宝在会上发言强调,以今年6月塔什干峰会为标志,上海合作组织进入了全面合作的新时期,将采取切实步骤,扩大和深化多边合作,让成员国得到更多实惠,为地区各国人民谋求更大福祉。
经多轮磋商,各方商定了包括贸易和投资、海关、质检、交通、能源、信息等11个领域、127个项目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的“措施计划”草案。各专业工作组召开了首次会议,制订了相关工作计划和深化合作的具体措施。
中亚作为世界最重要的石油产地之一,与中国陆路相连,对中国的持续发展有极大的战略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地区安全合作框架具有巨大的战略潜力。巴基斯坦已经表示愿意加入合作组织,印度也有相同的意愿。尽管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个安全屋顶尚没有能力容纳这对宿敌,但却显示出诱人的良好前景。如果有一天上海合作组织把印巴等国接纳进来,形成一个中亚、南亚的大合作组织,这个区域中的国家联起手来,自己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地区发展。这将彻底改变全球地缘战略格局。
对一个渴望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不仅需要基于长远眼光的战略设计,也需要敏捷的反应和主动行动,这不是“以夷制夷”的小伎俩,而是参与主导国际新架构的大动作,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地缘安全格局。4年前的中国在中亚问题上表现了出色的战略自觉,走了一步先手棋。今天的中国必须更快更多地落子,把西部经济开发战略与地缘安全战略结合起来,以完成布势,抵消东面的安全压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稳定的安全环境。
东亚整合意义深远
在空间上给中国定位并不困难——欧亚大陆东部的一个国家。难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给中国定位。
自1840年起,中国逐步沦为被列强蹂躏和瓜分的对象,地位每况愈下。100年后,在第二次大战临近结束的时候,富有远见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出于平衡世界力量格局的考虑,倡议组建联合国,作为发起国中国成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能忝列“五大国”之中,其美誉固然很让国人陶醉,但并没有真正提升我们的国力。
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我们拥有了一些可以自夸的GDP或购买力平价之类经济统计数字,但如果说中国已是世界经济或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以为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已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样的看法并不符合实际。
对中国的地位,小平同志说得很精辟: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在世界政治力量角逐中的位置,小平同志也说得明白:不当头。有人认为,这是因势而变的策略。其实这是战略,需要长期恪守的战略。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倒可以在区域多做一些筹划,多办一些事情,甚至多承担一些义务和责任。因为中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区域的发展与稳定,就国力来说,中国还是一个区域性国家,说是区域大国也可以,但区域大国并不止中国一家。所以,加强和加速区域的整合,应该成为中国的基本策略。
与大潮涌动的全球化进程不同,区域化的进程平稳而深入。最先确立主权国家概念的欧洲,在300多年后再次为世界树立了区域化的榜样。当欧洲从经济之盟走向政治之盟的时候,他们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在增加。尽管亚洲离这一步还很遥远,但也毕竟已经上路。
现在世界最大的两个区域经济合作体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在积极扩张势力、谋求发展。欧盟在2003年已经接受了新成员,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将于2005年12月正式启动。
可以说,没有区域的整合,亚洲在全球舞台上就是一盘散沙,在世界的政治、经济谈判中就没有地位,这无疑也会影响到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今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博鳌提出“建立亚洲自由贸易合作网”;6月在《塔什干宣言》中倡议“逐步建立起多边组织的伙伴网络”,这实际上凸显了亚洲区域化进程的长期目标和指针。
可以确定,当前中国地缘战略的核心任务就是要积极参与和推进东亚区域的整合。这是因为,农耕时代屡屡得手的“远交近攻”之类策略已经无法获得利益和安全。在金融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潮流面前,只有通过区域的深度整合才能抗击风险并赢得发展。
今天中国的发展与安全,不能仅靠中国自身的努力去实现,还要依赖亚洲区域的发展与安全。所以说,东亚整合对中国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全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超限战》、《新战国时代》等畅销书的作者之一。)
(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