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执笔\侯宁
从共和国成立到上世纪末,中国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还有什么审计署。直到1999年升任审计长的李金华第一次在人大常委会上公开了数起审计大案,甚至直到2003年、2004年李金华连续两年推出了针对中央部委的审计报告,国人才开始渐渐认识并开始欢呼国家审计署的“横空出世”。
或许算是“沾光”吧,如今的李金华,已然成为中国实行公开化民主监督并全力反腐的一张名片。
可以说,国家审计署“成名”于中国社会转轨的历史紧要关口,“成名”于我国反腐斗争遭遇空前挑战的关口,也“成名”于中央政府下决心完善体制内监督机制的当口。
何以能一举成名?因为这条“国家财产的看门狗”终于叫嚷并“咬人”了!
审计署终结温情时代 一道投向廉政的犀利目光
就像李金华在舆论界的崛起是近两年的事一样,审计署在新中国政府部门中也是“小弟弟”的角色。因为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83年,才依法设立了这个部门。而与其他大部委的“兄弟姊妹们“比起来,这个“衙门”也确实小的可怜,其叱咤风云的能力也显得微不足道。
即便到了1985年,42岁的李金华赴京任审计署副审计长,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副部长时,国家审计署依然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查帐”部门。而且,也确乎没查出什么大案要案。那时,审计署和其他中央部委间的互动是温情脉脉的。
“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李金华和他的审计署也朝九晚五地过着“公务员”的“机械”生活。
但是,那时的审计署真的没查出什么问题么?我不相信。但是,一切都是内幕,我们百姓看不到。那时的李金华们似乎也没勇气和力量来直面腐败,更遑论中央部委的失职和腐败。
因为在当时,行政性审计便是一切。没有上面的指令,审什么,怎么审,审到什么程度,审后如何,等等,都需要“行政支持”,即领导授权。尽管,根据我国的第四部宪法第91条的规定,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时间荏苒,转眼到了世纪之交,“平凡”的李金华终于迎来了“出头“的机会。尽管在审计署内部争论激烈,但最终,他还是力排众议,在1999年第一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通报了当年的审计大案要案,从而获得了全场最长最热烈的掌声。那时,主管李金华的总理是朱镕基。
从那时起,国家审计署便成了中央地方各个机构关心的“衙门”。官员们终于知道,百姓在那里养着的,不再是那位温情脉脉的查账先生,而是一条时刻可以为国家为政府为人民“咬人”的“缉毒犬”。
以公开透明的政治姿态遏制习惯于黑箱运作的官场潜规,以舆论监督的民主利刃冲击习惯于“和光同尘”的官场陋习。寻求加强执政能力的中央政府终于忍无可忍,李金华也终于打破温情脉脉的面纱,痛下杀手。
2000年,李金华再在审计署内率先整风,公布了有针对性的“八个不准”,包括不准由被审计单位安排住宿、宴请;不准无偿使用被审计单位的交通工具等,并形象地称之为碰不得的“高压线”,严督手下可能的“私情”和“寻租”。
可以推测,这“八不准”,和证监会2003年针对券商的“铁三律”相比,显然要执行得到位。因为“铁三律”在券商那里形同虚设,证监会最后都不得不暗渡陈仓,而“八不准”后的审计署不仅每年公布审计报告,且到了2003年,已然掀起了针对包括财政部、人事部、铁道部在内的中央各部委的第一场风暴。
此时,李金华的大学同学---金人庆---已出任财政部部长,但李金华依然不“近人情”地要求老同学“理解”他!
无疑,虽然在我国真正实行制度性审计的路子依然漫长,但此时的李金华业已获得更大的“行政支持”。如今,总书记是倡导“执政为民”的胡锦涛,主管总理是亲民总理——温家宝。
权力制衡时代来临 国家审计法制化震憾特权部门
果然,2004年,李金华的“审计风暴”更为犀利。6月24日公布的审计结果表明:包括国防科工委、中国工商银行、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电力公司在内的7个中央部门采取虚报人员、编造虚假项目等方式,套取财政资金9673万元;41个部门挤占挪用财政专项拨款和其他有专项用途的资金14.2亿元,主要用于建设职工住宅、办公楼和发放各类补贴……
问题依旧触目惊心!老百姓终于从审计署的报告里知道,原来长江水电工程的款项也可以被侵占、挪用,奥运专项基金也可以被滥用于职工福利,而国电公司总经理高严为首的领导班子涉案的违法违规资金竟然高达211亿!主犯高严居然还能成功出逃!
在李金华的审计报告中,“高严们”显然是国库之硕鼠,而更多的,还是地方市县中那些贪婪无比的小耗子们。比如,某贫困县级市有个教育局长叫苏李奇,此人在任一年半,便“吃”掉国家600万元。而这个贫困县级市的教育经费却是奇缺无比。
大大小小的“官仓鼠”不止于高严、苏李奇。据报道,截止目前,经审计署曝光后,已有754人(次)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而仅仅在近3月内,被审计署曝光而被掀翻的“乌纱”便有600顶。
对此,媒体惊呼“铁腕李金华”,百姓高喊“现代包青天”。“审计风暴”终于换来了媒体难得一见的高调报道,换来了国人20年少有的弹冠相庆!
事实上,“转轨中国”、“财富中国”在迎来了千年不遇的发展良机的同时,也诞生了太多的腐败。老百姓呼唤“青天老爷”的声音早已是一浪高过一浪了。此时的中国不仅需要法律维持尊严,也需要李金华们来彰显正气!但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道显然不在于出现一两个“现代包青天”。
谁都知道,李金华也迟早要退休在家。尽管,新华网调查中有76%的网民认为李金华可能遭到报复,而我们宁愿相信,在现代中国,李金华更可能的归宿是安然离职。这倒不是因为我相信李金华的官场辩证法:“我得罪了所有的人,就等于谁都不得罪”。而是李金华的背后,是政府权力制衡时代的来临,是政府行为规范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对政府部门及高层官员违规的温情时代的行将终结,国家审计法制化、制度化之路正在走向健全。
我们注意到,2004年,这场变革正在风暴中悄然推进。中央政府做出了承诺,李金华也表示,审计机关将逐步建立“审计专家制度”,力争2007年全面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我们同时看到,在《宪法》和《审计法》中对现有不足的修正,赋予国家审计机关更权威更独立的功能权限。
中国没有“廉政公署”,但是综合考虑反贪局、监察部、检察院的职能后,让审计署的地位靠近廉政公署,应该是一个可以设想的发展方向。
不管怎样,审计署火了,李金华“风头正健”,这是大好事。因为这现象彰显的,是中央政府治理官场腐败的决心。
官员下马掉脑壳不是李金华的职责,“审计重点首先锁定中央部门”恐怕也不完全是李金华所有决定。这一切的背后,蕴藏着的乃是新一代领导集体倡导廉政、推进法治的信念,也是对某些中央和地方部门藐视法律法规、漠视中央权威的警醒。
李金华之惑 审计问责期待新突破
然而,挑战依然很多。
比如,虽然审计后的整改工作“20年来最好”(李金华语)——到今年10月底,审计查出应上缴财政的各项资金285.97亿元,已上缴208.72亿元,上缴率为73%,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滞留资金已有98.78%拨付到位,但所查出的有关部委责任人却寥寥无几,而且有关部委仍然如去年一样,对审计报告一如既往地保持沉默。
沉默是一种防御,是一种抗拒,更是政务不够公开的证明。因为针对敏感问题的“发言人制度”,本该成为现代社会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组分;
审计的结果固然重要,但对审计结果的问责无疑更为重要。因为后者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法制是否健全,规章是否有效,奖罚是否严明。
李金华说:“如何落实审计责任是我最大的困惑!”
且不说落实审计责任有何难点,但众所周知,责任难以认定,则当责者不会担责,更不会受责,自然便可以识趣地沉默自保了。
如此,当责者岂不可以照样逍遥!
有人说,面对周边的沉默,李金华会觉得自己像是当代中国的唐吉柯德。
也有人说,审计署迟迟不对证券市场进行审计,是因为在这个“新型加转轨”的市场,审计责任认定难度将会使李金华的审计更像唐吉柯德手里乱舞着的长枪。
这些,难道足以也让李金华的审计署沉默?
自然,审计责任的认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政分开、政企分开、依法治国等市场经济改革予以配套。然而,责任难以认定之前,“李金华们”的困惑又如何缓解呢?
是为李金华之惑,为“审计风暴”之忧,更为国家治理之痛。
( 责任编辑:任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