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全面开放迎来新时代
零售业三年保护期的前两年,国内零售市场超乎常规的精彩纷呈,外资零售企业大范围的违规开店,国内零售企业的联手反击不断上演,本以为零售业正式对外开放的2004年,零售资本会异常活跃地涌动,但事实却是零售市场在平静中完成了向零售业后WTO时代的过渡。由于受到宏观调控、零售业后WTO时代具体行业政策尚未全部出台等因素的影响,中外零售资本都在“静悄悄”地等待着零售市场上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的来临。
虽然零售业是一个持续平稳发展、受宏观调控影响不大的行业,但是相关产业的受控,也在部分程度上影响到了零售业的业态发展,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房地产行业的降温给超大型购物中心带来的影响。
2004年年初有媒体报道称,“MALL虚热套牢银行资金最高达2000亿元”,此文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将MALL列入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和汽车等限制投资过热的行业之列。对于MALL的降温,客观上使建设超大型购物中心的热潮冷却下来。宏观调控的实施让正在快速发展的零售行业可以放慢脚步来思考一下,企业的发展战略还是要服从于宏观形式。在经过市场的磨砺之后,很多本土零售企业在今年对自己的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调整了原来的发展思路,让企业的战略操作性更强。
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的顾国建教授曾经预言:2004年连锁企业将进行更大力度的资产和资源整合,企业之间的购并、参资、入股等一系列整合会在中小企业中大量发生。然而进入2004年,这一切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那些曾经的买家们现在最感兴趣的已不是寻找收购对象,而是瞪大眼睛开始搜索能够相中自己的买家。
与此同时,对那些寄希望于通过并购实现发展战略的企业,在过去的一年中却是小心谨慎,迟迟不愿“动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飞副教授指出,并购这种手段即使是在国外市场,运行的成功率也不到50%,这种模式在中国市场运行还是具有很大风险的。
正如李飞所言,中国商业企业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并购尝试后,企业纠纷、高层人士震荡等并购后遗症纷纷显现,“北京超市发并购案”
成为中国本土连锁企业的一个生动教材。在中国的企业群体中,做强的企业特别是有国资背景的企业都具有各自的政治连线、潜势、人脉,走强强联合这步棋可能会是一招险棋,加上应对国际竞争的紧迫性,稍有疏忽便会造成两败俱伤。并购只是企业重组的第一步,能否真正做到1+1>2,后期的整合才是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行业大事件
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
从2004年12月11日起,中国政府分别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在股权、地域等方面的限制,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等,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兑现了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
Tesco首开外资收购先河
2004年7月,Tesco公司以2.6亿美元的价格向顶新国际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顶超控股”收购了乐购超市50%的股份。全球第三大连锁企业、英国最大的连锁商业机构Tesco以资本收购的方式,迈出了进军中国零售市场的第一步。
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万亿元
2004年,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突破5.2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13%,创下国内市场销售的历史最高水平。
商务部组建“零售业国家队”
2004年7月,经过严格评估与选拔,商务部公布了我国流通领域重点培育的全国20家大型企业集团名单。更大的意义在于,中国政府在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零售市场的同时,加快了培育本土零售航母的步伐。
深圳“刷卡风波”波及各地
2004年6月2日,由深圳零售商业行业协会牵头,深圳35家商业企业因不满深银联刷卡手续费过高且多次协商未果而宣布因内部系统维护暂停刷卡两天,深圳商银“刷卡风波”引起世人关注,并得到重庆、广州、上海、南京等地商家的声援与响应。深圳银商之争凸显了不同行业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协调相互利益关系的问题。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业垄断,使在市场培育与发展中获得的商业利益在不同行业乃至企业间的分配趋于更加合理。
购物中心泡沫引发争议
随着中国商业的发展,商业地产热成为2004年的一大现象。2004年五六月份,一场关于大型购物中心是否存在泡沫化的争论引起高层高度重视,银监会、商务部、发改委、建设部等四部委联合彻查。
超市发重组案变局频生
2004年4月,物美通过先后对占超市发25.03%的职工持股会和占34.77%的国有股的闪电收购与托管,成为超市发事实上的第一大股东。
普尔斯马特资金链断裂
今年6月份开始,普尔斯马特中国区北京、长沙、贵州、云南、天津等地的店相继发生倒闭事件,给这些地方的供货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 责任编辑: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