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今年的汽车降价只是汽车行业竞争的‘雏莺初啼’,更大规模的价格战将在2005年展开。”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他甚至预言,中国汽车业将来的境况会比目前彩电业更差。
产能扩大,竞争加剧
2003年是外商投资中国汽车行业力度最大的一年,投资规模动辄十亿、百亿。曹建海指出,“这反映了外商不但要投资,还要掌控中国汽车业的迫切心态。”同时,中国汽车工业的高利润也吸引了民营企业和家电企业的纷纷进入。2003年全年投资增幅高达87.2%,比2002年的56.3%高出了30个百分点。然而从4月份开始,汽车市场却出现低迷,厂家库存不断增加,产销率一度下降到90%左右。据统计,2004年的过剩将达16-20%左右。
与此同时,价格战波及全行业上百种产品,年平均降幅13.1%,最高达25.4%,而在2003年,过剩仅为1%,产品降幅为8.1%。
曹建海认为,“汽车制造成本逐步下降,为开展大规模的汽车价格战创造了条件。”
另据联合证券及毕马威的联合研究报告指出,“2003年,由于我国的汽车产能利用率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即68%,因此不少汽车企业在该年纷纷决定扩产。而汽车产能形成周期通常需18个月以上,较长的周期容易引起阶段性的产能过剩,因此我国产能大幅增长预计将在2005年出现,但由于当年销量有限,预计2005年我国轿车产能利用率将跌至55%,成为2002年至2010年期间产能利用率的最低谷。”
发改委调查也显示,今后五年各地在汽车整车方面的规划投资达2000多亿元,新增生产能力600多万辆,到2007年总生产能力将达到1100万-1200万辆,大大超过预期的700万辆的市场需求。
警惕汽车业将步彩电业的后尘
目前,车市已进入一个怪圈:车价降得越多,消费者腰包捂得越严,谁都怕今天刚把车开回家,明天价格就狂跌八千、一万。曹建海指出:“消费者越是不出手,厂家明里暗里的降价就越多、越频繁,这样又越发导致百姓不敢掏钱——如此恶性循环,使降价非但没能激活车市,反而导致持币待购进一步加剧。”
针对目前汽车业出现的价格战,有专家指出要警惕汽车业将步彩电业的后尘。曹建海认为,如果只是一味地靠价格战来赢取消费者,中国汽车业将来的境况会比目前彩电业更惨。因为相对来说,彩电业进入家庭的弹性空间更大。如果汽车业的投资过大,产能出现过剩,后果将远远比价格战对彩电业造成的影响大。
4年降价50%?
曹建海分析了影响我国汽车需求的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从长期来看,汽车降价应当对汽车需求增加有利,但短期的降价效应是打压车市。从短期因素看,处于下跌通道中的车价、成品油价格飙升、日益拥挤的交通、政府对汽车环保的日益关注,以及汽车信贷政策的刹车等,这些因素对车市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但中国汽车市场长期向好是不可扭转的趋势,这些长期因素包括:人均GDP每年以8%的速度上升,汽车价格将在4年左右降价50%,消费政策的日益完善,这些因素将保证中国市场全球仍然看好。
曹建海分析认为2005年可能是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相互抵消最激烈的时期,所以2005年的车市不会出现明显的反转,估计全年汽车的销量增长率在10%左右。到2006年和2007年,长期的因素将战胜短期的因素,中国汽车市场将恢复较高速度的增长。
竞争性汽车市场将逐步形成
专家分析,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汽车市场必然由爆发式增长转向平稳发展阶段。从盈利水平的角度看,中国汽车工业肯定不会再回到2003年的美好时光了。
行业证券分析师认为,汽车行业正从周期的波峰向波谷运行。汽车销量增速从前两年的35%回落至10%-15%。产能扩张遭遇需求萎缩,加之钢铁价格上涨,企业毛利率显著下降,盈利从高峰滑落。预计2004年行业收入增长18%,利润与上年持平;2005年收入增长12%,利润下降10%。
这意味着一些企业将在今明两年陷入亏损,一些企业甚至会濒临破产。
可以预见,未来的两三年内,中国汽车工业将面临着大洗牌的局面,一些跨国公司可能因为巨额的亏损而退出中国市场;国内民营企业或以家电起家的汽车企业也可能获得战略退出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汽车资产。曹建海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性汽车市场将逐步形成。”
( 责任编辑: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