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美国政治学家约翰·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中,曾经近乎无情地告诉世界:“悲哀的是,国际政治从来就是一项残酷而危险的交易,而且可能永远如此。”就在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世界刚刚走出了冷战的阴影,安宁且充满希望。
然而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之后的世界政治,却在凄风冷雨中开始了一段足以颠覆米尔斯海默结论的温情。包括中国援助在内的20亿美元,通过药品、被服、人员甚至是军队的帮助,送到了难民手中。如果这是米尔斯海默笔下的交易,那么我们宁愿每次自然灾难后,都充满“交易”。
对于这样一场发生在同洲国家身上的悲剧,中国采取了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援助措施。对于一个仍然在接受援助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样一个大规模的民族行为,其背后既有中华文化的千年爱心,也有国际责任的原动力。
所谓国际责任,是一个国家对于整个世界的最高承诺。它包含了多方面的意义,其中有对于和平稳定的维护,对于政治经济规则的建立和服从,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义务,对于共同历史的认同和保护,以及对于国际集体道德的最高敬仰。在履行国际责任的过程中,也包含了对于国际危机和世界灾难的担当。从国际责任到弱小生命,政治的落差在这里并没有取代视觉的震撼,对于每一个平等生命的尊重与爱护,构成了中国国际责任的全部要素。
然而,承担悲剧的沉重,并不是国际责任的全部意义。无论是对于人类自身的非理性,还是自然的无情摧残,防范和预警构成了国际责任的另一个半圆。正如没有海岸线的国家无法想像海啸的恐惧一样,不身处风暴中心,无法知晓风云变色的威力。然后人类就是在这样的体验中,逐渐走出刀耕火种的荒芜,走向现代文明的缤纷。因此,防止悲剧发生或是重演,就成为国际责任的一个重要部分。这种历史担当,其实要比悲剧之后抹去眼泪更加艰巨。
在海啸之后的荒凉滩涂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已经被延伸成为“危吾危,以及人之危”的关怀。它所讲述的,是一个五千年前就已经发轫的现代中国的承诺。这种承诺在全球化的现代国际责任体系中,超越对自身安危的牵挂,而更显得蔚蓝和清澈。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