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对于安徽固镇的棉农来说,去年心情不轻松。2003年,棉花每公斤卖到9元仍供不应求;去年跌价到4元左右,棉农甚至拿不到现钱,固镇县棉麻公司先后打出收购“白条”4300多万元。目前“白条”已基本兑现,但此事对农民生产积极性打击不小
棉价大跌,棉农心急
据安徽省供销社副主任钱斌介绍,前年11月份,新棉收购价8元/公斤,一度上涨到10元。棉农感受到种棉带来的巨大利益。今年在中央一号文件的鼓舞下,棉花生产出现了多年鲜见的好形势,全省各地纷纷扩大棉花生产,总面积达670万亩,总产达750万担,增长30%。由于2003年后期棉花市场的影响,在今年棉花丰收后国内供求仍有缺口的情况下,棉花流通企业、纺织企业及个体商贩,在新棉收购中都持谨慎态度。因此,2004年新棉一上市表现就很“疲软”,价格从每公斤不到6元一路下滑到4元左右。
固镇县棉麻公司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今年它与全县9万余户棉农签订了订购合同34.8万亩,预计籽棉总产近8000万公斤。由于市场行情不佳,加之收购资金紧张,不想收购又不得不收购的县棉麻公司向农民打起“白条”。截至去年10月底,公司收购籽棉近1500万公斤,打出“白条”4300多万元。
城关镇宋店村陈友爱到棉麻公司卖203.5公斤棉花,收到的是一张“白条”,他说:“为了不到1000元的‘白条’,我到棉麻公司收购点来回去了3次。一个月后才拿到钱。”同村的陈邦交拿着“固镇县棉麻公司棉花收购专用发票”告诉记者:当初棉麻公司许诺棉花收购价5元公斤以上,刚开磅时还行,卖了两天每公斤就跌到4.7元,然后一路下跌,几天就到了4.2元,还有的人只卖了4.1元。
打“白条”引起棉农的抱怨:“买种子、买化肥,抗旱浇地都急等着使钱。棉花卖出去了却拿不到现钱,焦心啊!”有的棉农说,原本种棉花比种粮食效益高,但2004年种粮食有良种补贴和粮食直补,粮食价格又涨了,而棉花价格降了一倍多,得到的还是“白条”,这个农业结构调得让俺们心寒啦!
鼓励扩种,事与愿违
对“白条”一事,固镇县棉麻公司总经理孙勇说,今年棉花产量大,农民丰收后急于交售棉花,企业又筹不到收购资金,出于保护棉花产业、保护棉农、保证企业运转的考虑,企业前期在县委、县政府的安排下赊购棉花,于是出现了“白条”。
孙勇告诉记者,这些年固镇县棉花种植面积从两三万亩发展到34.8万亩,棉花种植面积已跃居全省第四位。公司与全县几乎所有棉农都签订了订购合同,也就是说全县棉花主要由县棉麻公司负责收购。按当时的收购价格,企业需要3亿多元收购资金,即使所有的农发行贷款政策用到位,还有相当大的资金缺口。一方面是收购资金不足,一方面也存在市场因素,导致棉花价格下滑,收储企业被迫打起“白条”。
记者调查发现,固镇县仅用四五年就将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到34.8万亩,下了很大功夫。据固镇县副县长杨传旭介绍,前几年粮价低,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县里广泛发动,每个乡镇都分配任务,要求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县政府将棉花生产办公室都设在了县棉麻公司,旨在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形式,扩大棉花生产。他说:“没有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棉花种植面积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扩大如此之多。”
杨传旭说:“但是靠政府行政命令式的推动,与市场经济不合拍,其弊端和危害充分暴露出来。”首先,面积扩大了10多倍,而一个县收储能力有限,小小的棉麻公司难有如此大的吞吐量,需要数亿元收购资金才能保证不打“白条”。二是现在银行逐步走向市场,棉麻公司改革滞后受到银行“制裁”。2002年度因挤占挪用农发行收购贷款1212万元,县棉麻公司被停贷一年,直至2004年9月才通过借款、集资等方式还清。收购企业资信度下降,银行不愿提供收购资金贷款。
对于发展棉花生产,县政府和棉麻公司达成“默契”。棉麻公司提供种子、科技服务,而县政府采取强制措施,保护棉麻公司市场垄断地位,不允许其它企业跨区收购。本来棉麻公司收购能力就有限,如此一垄断,更增大了市场风险,导致“白条”、压级压价、缺斤少两等损害农民的现象。
深刻的教训,让固镇县意识到,只有提高收储能力才是解决卖难的关键。据杨传旭副县长介绍,目前固镇县在对外招商中希望外资在当地兴办收购企业,参与棉花收购市场竞争。
垄断收购,更不可取
记者在与紧邻固镇县的宿州市甬桥区陈塘村棉花收购点看到,这里集中了十几家收棉花的小门市,高峰时日均吞吐量100万公斤,不少老板就是固镇人。他们说:“棉花收购市场早放开了,但固镇县只让县棉麻公司一家收,只要我们到固镇去,县里就抓,抓到就罚。把点设到这里,就是为了方便收固镇县的棉花。”一个姓王的老板告诉记者,山东一大公司过来收棉的车被罚了近万元,后来谁都不敢到固镇收棉花。
安徽省农村问题专家何开荫认为,政府提高驾驭市场能力,先要尊重市场规律。过去很多地方推行的“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不成功,关键是没有尊重市场规律。固镇县让一家棉麻公司垄断收购,而杜绝其他收储公司参与市场竞争,损害的只能是棉农的利益。他说,政府直接参与市场是导致市场经济变形、增加市场风险的主要原因。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农民对棉花价格一无所知,他们获得市场价格的渠道只是张三或李四从棉麻公司带回来的。
宿州市第一轧花厂厂长马荣宗说,现在政府要么直接干预市场,要么放手不管。他认为,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还很脆弱,要靠政府帮助引导、扶持。农民在种植结构上喜欢“跟风”,并不知道来年什么东西市场前景好,什么应该扩大生产,什么应该压缩生产。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准确的市场分析,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而不是指令性要求。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 责任编辑:周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