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联想和IBM达成重大协议,联想斥巨资全面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IBM则完全放弃其PC业务,转而仅持有购并后新联想不到五分之一的股份;而联想将拥有IBM现PC业务的全部有形资产,以及为期五年的IBM商标使用权。购并的消息宣布后,报纸的评论众说纷纭,但最综合而准确的指标是:IBM股价微升而联想股价大跌。这客观地反映了投资者的理解:对IBM壮士断臂的赞许,以及对联想可能消化不良的忧虑。
说起购并,我不由得想起经济学家阿尔钦(Armen Alchian)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企业要把经营不善的业务卖掉?这个问题是指把企业卖掉并不能改变经营不善的事实,如果原企业确实经营不善,那么这部分业务就必然已经贬值。而贬值是通过审计中介如实反映出来的,那么把已经贬值的东西按照市价卖掉,受损失的还是原企业本身。此外,接手的企业为什么接手,也令阿尔钦感到迷惑。一般的解释当然是说,接手企业自信能使在别人手里经营不善的业务扭亏为盈,但阿尔钦却认为,关于企业购并的传统解释显然说服力不够,阿尔钦自己的答案是企业希望往税务方面作文章。我认为我们不能一般化地回答这个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企业购并的目的往往在企业价值和盈利前景以外。
我也试着从这个角度,寻找联想购并IBM业务的理由。首先,IBM打算剥离PC业务的想法由来已久,但他们的业务不能说停就停;就算下决心放弃IBM ThinkPad的金字招牌,但未来多年的售后服务问题、员工的合约谈判问题也不是容易解决的。把业务卖掉,也就顺水推舟地把处理这些棘手问题的无形成本转手了。
对于联想来说,“打入国际市场”当然是最基本的考虑,这个考虑本身没有问题,但在购并的过程中仍然可能存在着问题。在企业购并谈判中,以交易金额为基准收费的投资银行和卖家,很可能有意无意地联手,把PC业务的估价抬高,最终使买家买了贵货。对这种揣测,联想作了公开反驳:IBM不做的业务,未必就是不赚钱的业务。这千真万确,但理由还是不够充分,因为投资者和顾客关心的具体问题是:联想能不能把这项IBM已经无能为力的业务做好?
购并消息传出后,不少评论谈及企业文化的差异。这重要的一环,很可能被联想的决策者低估了。的确,IBM的问题在于成本高,但IBM不是“不懂”如何降低成本,而是其产品的格调决定了它“不敢”降成本。拿笔记本电脑市场来说,廉价的商用机器有DELL,功能新颖的有SONY,而IBM一直把自己定位于高端的商业人员,这个形象一旦改变,后果可能不堪设想。联想在宣布购并消息的同时,就打出降低成本的旗帜,正中了一些投资者的担忧。
事实上,在联想“降低成本”的意图影响下,IBM个人电脑的雇员和顾客两个层面都马上作出了反应。如果在尚未将两家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的情况下,ThinkPad就改走廉价路线,各路专业人士很可能不再拿它来标榜身份和商誉。企业的固定投资和生产设备,对企业的价值而言是相对次要的,因为那些都是市场上的“通用资源”—即使它们转到别人手上,也能发挥大致相同的作用;而经营班子、经营方针和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才是对企业价值起决定作用的“专用资源”,它们能令企业的市场价值大起大落。如何才能使联想的“专用资源”与IBM的“通用资源”搭配得更好,显然仍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 责任编辑:周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