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特约评论员吴敏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在焦灼中忙碌了一年的中国经济,似乎又徘徊至这两者分界线的边缘。
刚刚公布的2004年的年度经济数据,似乎可以让管理层长长地松一口气:9.5%的GDP增长率、3.9%通货膨胀率,中国去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效果似乎不错,低通胀、高增长的兆头好像再度光临中国,如果这种数据再接再厉的话。
不过,实际运行的宏观经济或许并不同意这种观点。根据相关数据,虽然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3.9%的涨幅低于市场预期,但是衡量中国全面通胀的GDP缩减指数却高达7.49%,这说明了去年中国的通胀并没有目前媒体和经济学学预期的那么乐观。
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同,GDP缩减指数也是一种物价指数,但与CPI只是衡量居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不同,GDP缩减指数是全面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物价变动的总水平,这个指数是按当年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和按可比价格(不变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之间的系数。
GDP缩减指数确实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去年的通胀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4年全年GDP为136515亿元,而2003年为116694亿元,实际上,2004年的GDP增长率应该为16.99%,这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9.5%增长率相差7.49%。当然,这并不是国家统计局的错,7.49%实际上就是名义GDP增长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之差,亦即去年中国物价全面上涨情况。
虽然目前CPI指数自去年9月份触顶后,已是连续4个月回落。不过,与CPI稳步走低不同,GDP缩减指数却有逐步攀高之势。根据去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去年前三季度中国名义GDP增长率为16.3%,实际GDP增长率为9.5%,即GDP缩减指数从去年前三季度的6.8%攀至目前的7.49%。
CPI与包括投资品价格的GDP缩减指数背道而驰,说明了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窘局:由于价格传导机制的不畅,目前中国上游物价的走势与下游物价的走势冰火两重天:投资品价格自娱自乐,消费品价格死水微澜,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加大,生活资料价格却按兵不动。
这使中国经济的管理层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稍有不慎,通缩或是通胀都有可能困住目前正在大步跨行的中国。
一方面,虽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在回落,但上游原材料价格的高企不下,使下游消费品价格如履薄冰,如果一旦中国的消费突增,上游的价格压力可能会向下游传导,通货膨胀随时都有被引爆的危险。
另一方面,如果目前的物价传导方式未能有效疏通,中国的经济有可能再度陷入通货紧缩的泥潭:上游产品价格如果上涨持续较快,终端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企业产品的利润将变窄,产能过剩,最终引发新一轮通货紧缩。
不过,从目前看,中国的通缩阴影似乎稀迹可辨:虽然去年全年的CPI指数仍然高达3.9%,但是从其走势看,目前已经迈上跌途,估计预期粮食价格的继续走低,CPI可望再接再厉。更为重要的是,剔除粮食和石油的核心CPI指数依然是死水微澜,挣扎在1%的涨幅内。
从最终需求看,短期内中国的消费很难有所起色,而且目前一些消费行业的产能似乎又再度全面过剩,而且这种过剩最终会传递到上游产品,从而再度压低上游产品价格,最终通货紧缩在这些行业死灰复燃。
更为重要的是,今年的货币供应量也有所偏紧,根据年初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2005年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为15%,如果今年的GDP增长率为目前预期的8.5%左右,CPI的涨幅在4%以内,那么目前的货币供应量明显偏紧。
治通胀,防通缩,这可能是2005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对于已经站在海水和火焰边缘的中国来说,更是丝毫不得懈怠,如果略有闪失,去年初战告捷的成果可能随时都将被吞噬。
(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