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随着基金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基金公司的股权变动可谓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展望2005年,随着基金行业从过去的垄断竞争全面过渡到自由竞争,基金业开始步入战国时代,全行业将面临一次大变革、大洗牌。有五大因素促使基金公司股权变动频仍:老基金公司股东逢高套现;新基金公司股东面临持续亏损压力,主动退出;部分基金公司大股东自身出现问题,被迫转让;外资金融机构虎视眈眈,欲趁基金公司股权转让价格走低的时机介入中国基金行业;保险公司欲染指基金公司牌照。
老基金公司股东逢高套现
目前共有16家基金公司管理着54只封闭式基金,由于封闭式基金没有赎回压力,可以说是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金娃娃”。因此这16家基金公司的股权可以说都是溢价的,其老股东在股权方面的收益都相当可观。而这批老股东又大多是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在近两年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其自身的经营压力很大,逢高套现的心情比较急迫。再加上证监会“一参一控”政策的出台,也使不少老基金公司必须进行股权调整。因此这16家老基金公司的股权结构除了鹏华和长城外,都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从这些公司股权转让的价格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就是转让价格越来越低。2003年南方证券转让南方基金给深圳机场的股权曾经买到过5.05元/每股,2003年底中泰信托收购大成基金的股权甚至曾开价5.4元/每股。但2004年下半年国元证券收购长盛基金股权就只有4元/每股了,而到2004年底,首创集团欲转让银华基金股权的开价只有2元/每股。可见,随着证券市场行情惨淡,基金公司的股权价值也在不断缩水,近两年部分老基金公司股东将股权逢高套现,不可不说是一个明智之举。
新基金公司股东面临压力
2001年以后,随着“好人举手”制度实施,大批基金公司涌现,基金行业的分化也明显加剧。截至2004年底,38家公司基金管理规模两极分化严重,共有13家基金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百亿,而资产管理规模不足30亿的也有10家。
据测算,目前一个基金管理公司必须维持30亿元的规模才能不亏损。按这个算法,目前至少有近10家基金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另外还有6家处于保本状态。这些基金公司大多数是近几年成立的新基金,除了少数合资基金公司之外,其股东大多实力偏弱。股市在2004年4月后重新步入漫漫熊市,制约中国股市发展的一些根本性制度缺陷在短期内解决也不现实。与市场的低迷对应,基金发行再次陷入困局,最近一段时间新基金的发行规模都在10个亿左右,而基金发行市场又是僧多粥少,一个新基金公司要想短期内超过30亿股票基金管理规模的盈亏平衡点非常困难,部分新基金公司的股东自然萌生退意。比如,金鹰基金公司到2004年底两只开放式股票基金的管理规模总共才8个多亿。即使是部分基金公司管理着一些封闭式基金,也只是勉强保本,据悉,其大股东也已失去耐心,正在市场上到处寻找下家欲平价脱手。
大股东自身难保被迫转让
按照现行法规的规定,基金公司的大股东绝大多数是证券公司或信托公司。随着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很多券商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最近资金链断裂券商频频曝光,一旦自身出现问题,其持有的基金公司股权难免不出现动荡。比如汉唐澳银基金公司就是由于汉唐证券出了问题,而陷入风雨飘摇之中,目前股权如何处理还没有最终结果。而筹备中的一些基金公司由于股东的问题,几年了一直不能正式成立。
外资机构虎视眈眈
不过,尽管不少国内投资者不看好中国证券市场和基金行业,但众多的外资机构却非常看好中国基金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急于分一杯羹。当然,外资机构参股基金公司大多选取的是合资新设的方式,因为成本较低。但也有一些外资公司通过股权收购介入国内的基金行业,比如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参股富国基金,荷银参股湘财荷银等。随着老基金公司股权转让价格的不断走低,有更多的外资机构对收购老基金公司的股权产生了兴趣。如最近瑞银华宝就收购了中融基金49%的股权,一举突破了外资机构以前33%的持股上限,成为目前持有国内基金公司股权比例最高的外资机构。
保险公司欲染指基金公司牌照
国内金融行业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随着基金公司牌照向银行业放开,保险公司也不甘心只能通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来管理自身的保险资产,其对能公募发行的基金公司牌照觊觎已久。去年年底在汉唐澳银基金公司的股权风波中,中国人保就企图通过债转股的方式突破保险公司不能设立基金公司的底线。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在证监会的干涉之下,中国人保这次行动没能成功。有市场传言说,平保集团也曾经打过鹏华基金的念头,只是由于价格问题最终还没有结果。看来,作为基金最大持有人的保险公司,对基金行业具有很大的话语权,其染指基金公司的野心,也绝不可能因为遭遇一两次挫折而轻易退缩。
( 责任编辑:姜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