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今天,小品成为了塑造中国人精神想象的重要文化力量。
小品其实是戏剧学院的一门表演训练课,是一种西方的艺术训练方式。1983年王景愚的《吃鸡》、游本昌的哑剧小品,到后来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等一系列作品,其实都带有学院派表演训练的特点。
来自铁岭的民间艺术家赵本山,用一种完全本土化的方式来表演小品,取代了原来话剧演员的学院式的小品表演风格,使这种民间艺术成为中国主流的文化形式——最民间的,最土的艺术形式成为了最大众的娱乐方式——这是中国小品的沧桑之变。
这种沧桑之变的背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社会更迭,人们不需要悲情、重负和高雅,不再需要历史的沉重。赵本山的小品就是一种纯粹的娱乐,用完全没有重负、最为直接的方式来表达经济时代人们的欲望。
经济化进程中需要一种艺术形式来释放压抑和紧张感。人们实实在在喜欢这种艺术形式,它不仅搞笑,也有深意,很好地表达了我们的欲望。所以,几乎各个阶层都喜欢这种艺术。
中国小品二十年的历史,就是民间艺术家取代学院派话剧演员的历史。
二人转,一直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现在则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力量。赵本山也由一个民间艺人转变成为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象征。
随着电视的“晚会时代”的没落,小品也会随之受到影响,但它并没有衰落,而是转化了,你甚至在南方小城市的夜总会都可以看到东北小品。小品也越来越延伸了品牌。比如《刘老根》和《马大帅》,其实就是赵本山的东北小品的延伸。
有趣的是,刘老根的故事其实完全契合赵本山的人生经历,也契合了东北小品取代学院艺术的沧桑历程,是一种独特的全球化时代的本土化文化形态。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责任编辑:任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