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 半月谈记者 许小丹 实习记者 周盛平
中国农业"有问题"
农业,本是"三农"问题之首。然而在近年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热潮中,农村、农民问题被较多地提及。"农业没问题,农民有难题",这种提法体现了对农业发展的相对忽略。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第一产业的农业,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实现了长期短缺到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然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面前,中国农业的"弱质"性仍未有根本转机,农业的行业性、竞争性往往被"三农"问题的社会性取代。
有关专家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既要使农业人口"缩水",让更多的生产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更要让农业"强身",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自给,不断提高中国农产品综合竞争力。
"事实上,去年的粮食缺口,已经暴露出中国农业有问题。"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丁力一语中的。"去年一年进口粮食700多万吨,棉花上百万吨,奶粉几十万吨,还有豆油、天然橡胶……大量的农产品,尤其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全面进口,说明农业的问题没解决。不仅质量不行,数量也不行。"
而另一方面,农产品结构性过剩也突出存在。除大白菜"菜贱伤农"外,牛奶在2004年也出现了生产过量。"X贱伤农",从原因看主要是由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引起的。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不仅限于农业,还会加剧城市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在去年下半年的民工荒中,被公众忽略的一个原因就是城市物价上涨很快,农民工无法承受。而农村粮价上涨,在家里挣的钱多了,于是出现了罕见的民工回流。"丁力说,"此外,在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一个城市贫困人群,这一生活在城市底层的人群总数庞大,农产品消费占他们生活支出的很大比重,农产品价格波动也令这部分低收入人群生活雪上加霜。"
市场竞争催生农业"六化"
在2004年的"倒奶风波"、"菜贱伤农"事件中,从事鲜活农产品生产的农户一次又一次被市场风险"呛水"。在由"看不见的手"调节的经济环境中,中国农业向市场到底走了多远?
千百年来,中国的农民力量分散,与市场惟一的联系就是乡村集市。1992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山东等地率先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营"农业、商化农业的理念,在国人心中渐渐漾开。业内专家认为,以"六化"为特征,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场化---农业从过去的"从田间到地头",转变为订单农业,乃至以期货市场信息指导农业生产;
产业化---农业种(养)、加工、销售链条不断拉长,小生产与大市场逐步契合拉近;
现代化---在生产环节,农业科技勃兴使得农业生产方式从过去的"氮磷钾"发展到"微量元素";在销售管理环节,工商企业的经营之道与农业生产实现一次次嫁接;
信息化---从昔日坐等天收,到网上知农情、热线问销路;
标准化---一大批企业通过ISO9000、ISO14000、HACCP认证,敲开了挑剔的欧美市场大门;
组织化---在民间,新一轮合作运动正蔚然兴起,一个个由农民自发组织而成的专业合作社,不仅代替农户号准市场"脉搏",还提供包括融资、技术支持等一系列服务。
每出口1美元农业产品,农民可获得约1元人民币的收入。随着中国农产品走上越来越多国家的餐桌,中国农业日益显露的竞争力引起了国际市场的重视。虽然中国农业出口仅占农业产值的6%,但也引发了外国农场主们的"紧张感"。一些日韩农场主甚至对前往考察的中国农业专家说:你们能不能给我们留个饭碗?
农业发展不能一味交给市场
综观国内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相对低下的现状未有改观,农业"六化"的征途还远未完成。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张红宇说,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离市场竞争需求还存在四大差距:一是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和质量与市场多样化、高质量消费的需求存在差距。二是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国际平均水平存在差距。三是中国农产品的质量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四是中国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程度及利润空间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反观中国农业发展,丁力认为,在解决小农户与复杂的大市场对接的问题上,两个薄弱环节尚未得到质的改观。其一是政府信息服务,其二是流通环节不成熟。
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发育仍十分落后。没有大的流通商,没有专业化的细分,农户的产品还是在市场的最低端。国外的农产品到中国是直接送到超市,而中国出口的产品根本不可能直接上架。这样一来,中国农产品就挣不到钱。
许多地方政府都没有在为农民服务上多下工夫。丁力对记者说,他在辽宁新民市看到当地出产的一种优质大白菜,在当地只卖几分钱一斤,有经营头脑的上海人,简单包装一下,在上海市场就卖到一块五一斤。"假如政府从流通环节做起,通过组织合作社帮农民实现通向市场的惊险一跃,或者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状况就会大有改观。"
值得借鉴的是,在江苏射阳县,为发展特色产业蒜薹,政府除想方设法招商引资,当地蒜薹销售商在每一个产品袋子里都夹一张名片,外地购货商晚上接到货后,就打开袋子打着手电筒找名片,看是谁经销的,看到熟悉的名字就很放心。
农业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亟待重建
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多数农民在市场风险面前仍处在"单兵对阵"状态。有关农作物种植面积的预测与动态发布信息仍十分稀缺。农民安排种植品种和面积,仍然是"今天下雨,明天打伞"。
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丁力指出,当前在农业发展方面,政府走入了一个误区,就是以"避免行政干预"为由,把自己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全部交给了市场。
政府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于农业发展?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针对我国国情,应尽快建设起一整套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这也是政府转型的主要目标之一。
这一体系应该包括:帮助农民发展优质、特种农业,淘汰市场销路不畅、利润不高的大路货农产品;为农民搭建起畅通无阻、高效即时的信息平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大投入,和对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增强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优势产业区和优势产业带;扶持有强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助推完善的产业链条的形成;建立一整套风险保障体系,为农户在市场风险中"兜底"。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秦庆武等农业专家建议,应加快制订合作经济组织法,在政策法律上给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支持,让较强抗风险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化、集约化经营,带动农民走入市场、适应市场。
从贸易逆差看农产品走出去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朱明
在"地球村"里,中国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然而如何将中国农产品送上其他国家人民的餐桌,将优势转化为一张张国际订单?这对我国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出现了逆差,这意味着入世的第三个年头,我国已经从农产品净出口国转变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据2004年前11个月的海关统计分析,我国农产品进口增幅大大超过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由2003年同期顺差19.4亿美元转变为逆差51.8亿美元。综合全年来看,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高达55亿美元。
回顾中国入世三年来的历程,有两个人们预期中的现象都未出现。一是国外汽车等产品大举进入中国;二是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大举出口海外。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国际竞争力,如园艺、畜禽类产品、水产品等。但从出口表现来看,除了蔬菜略有增加,其他农产品出口不进反退。
为什么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未能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表面上看,是其他国家在家禽和动物进口方面设置的种种非关税壁垒,成为中国相关产品的重要障碍。但究其深层原因,还是在于我国尚未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未得到根本提高。
正如汽车出口,并非将汽车放到国外消费市场上便可坐享其成一样,农产品出口也远不是将农产品摆入国外超市那样简单。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面临着双重压力:在生产方式上,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高。据统计,我国近年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占到35%~53%,平均为45%,而发达国家农产品人工费用不到10%。在产品质量上,我国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此外,发达国家经过二次加工的农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而我国仅为20%左右。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农业正处在一个由粗放式经营方式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口。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就是要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指导农业,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实现资源的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而在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能否发挥好农业工程技术作用,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和突破口。
在一些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又称为工程农业。美国工程院把"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最杰出的十大工程技术成就之一,因为它改变了整个农业以至社会的面貌。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农业工程技术一旦与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经济与管理技术密切结合,就会令农业面貌产生巨大变化。如荷兰的工厂化农业、以色列的节水灌溉农业、美国的规模化农业等,都是这三方面技术完美结合的范例。
加快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及应用,是我国农业快速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十五"期间,多项农业工程技术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重点攻关内容。我国的设施园艺栽培面积已突破210万公顷,总面积达到世界第一。以蔬菜种植为代表的设施栽培技术在北方迅猛发展,国人吃的菜已经有1/3是"大棚菜"。3S技术和计算机智能系统核心技术的应用,开创了农业信息技术的新时代。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对农业资源进行监测,随时对全国的耕地面积变化、农作物的面积布局、长势情况和农业自然灾害状况作出客观评估,可以为国家有关农业的宏观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依据。
但我国仍未实现由设施农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它警示我们,加快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尽快将神州大地农业工程应用的"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已经刻不容缓。来源:[半月谈]
(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