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一年一度的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工作即将开始。据2月1日《京华时报》报道,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发出通知,为保证评价的正常秩序,今年对候选企业实行回避式评价,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一律不得带企业到国家质检总局以及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汇报,同时申报企业也不得请客送礼“跑名牌”,不得单独会见与中国名牌产品评价有关的任何人员。
地方政府官员带着企业老板千里迢迢赴京“汇报”,挨家挨户给评委们“做工作”,请客送礼“跑名牌”,已是近些年中国名牌评选中的一大景观。虽然它并不是以权谋私,在我看来,充其量算“以权谋公”,但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那些“跑”出来、“要”出来、“吃”出来、“喝”出来,甚至是用“红包”、“黑金”等糖衣炮弹“轰”出来的名牌,自然难有公信力。不仅如此,这种现象还严重损害市场公平和社会公正,容易把名牌产品评价活动沦为权力与人情角逐的战场,甚至有可能滋生腐败。
那么,一些人为什么热衷于带企业老板“跑名牌”?要说市场经济建立初期,蹒跚学步的企业需要政府引导扶持,需要“领跑”,这还容易理解,而“跑名牌”的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的。一些人之所以生出热心肠为企业“跑名牌”,而老板们也愿意跟在官员身后“跑来跑去”,不外乎有以下原因:
一是跑政绩。长期以来,中国名牌产品评价活动大多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能捞到这一名头,对地方官员来说,既是一项可以炫耀的政绩,也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种种“附加值”。比如在招商引资、经济工作总结中,就颇具“说服力”。而不断挖掘名牌资源,还可以拉动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这也让不少为多捞“经济发展票”的官员眼红。因此,有些官员很看重名牌产品这一金字招牌,而具体操办人员自然要认真执行领导安排,积极“跑将起来”。
二是跑好处。个别人不辞辛苦,搭进个人的关系资源帮老板们弄那块金字招牌,这种“跑”可不是白跑的,往往是少不了“跑腿费”的刺激。平日不敢收的“红包”,此时以劳务费为由头收入囊中,既遮人耳目,又心安理得。
另外,可能还有跑“期权”的考虑。某些人是有些“长远目光”的,在任期内规规矩矩,将权力“零存”,日后向老板们“整取”。官员带着老板到上级单位“跑名牌”,也难免有为日后从企业支取利益做准备的用心。
某种产品算不算名牌,本应由市场和消费者说了算。而不少企业老板不往市场跑,不往消费者中间跑,却傍着地方官员,往上级机关跑,这说明了现行名牌产品评价机制存在某些缺陷。我们知道,权力和利益染指的评价活动难以确保其客观公正性。地方官员带着老板“跑名牌”,这种无形的“权商同盟”一旦越过底线,方向错误,没准还会跑出更可怕、更严重的问题来。
国家质检总局叫停“跑名牌”无疑是正确的。而在我看来,改进名牌产品评选评价的关键,应该是让消费者和市场有更多的发言权。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