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刚刚过去的2004年,毫无疑问,中国经济提交的是一份靓丽的成绩单。据预测,全年实际GDP实现9.5%的增长,这是1996年以来的最快纪录,消费和投资也是如此。前几年还像乌云笼罩在我们头顶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烟消云散,通货紧缩的阴影也随着物价指数的节节攀升,终于离开了我们的视线。但是,也许幸福来得太快也会让我们不适应,就在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还让人心有余悸的时候,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中国经济真的过热了吗?
经济是否过热,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纺织业的职工和地产界的老总的观点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但是,这种矛盾的观点并不会让我们感到忧虑,因为我们说经济过热是一个“宏观”的概念,而他们的视角太“微观”了。真正让我们疑惑的是那些视角足够“宏观”的经济学家,因为他们观点的分歧好像比纺织职工和地产老总的分歧更大。2004年自始至终,在各类媒体上争论最多的正是这些经济学家们。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个世界足够复杂,以致于让我们分不清是非、辨不清真伪。而一个更可能的原因是我们使用了不同的标准,如果尺子是有弹性的,当然也就不可能得到惟一的结果。
我们常用三把尺子来衡量经济是否过热,即经济增长率、价格水平和失业率。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率应当等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价格水平等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差,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而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和自然失业率被认为是由本国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决定的,并且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在经济过热时,经济增长率会超过潜在的增长率,价格水平会高于人们设定的某个正常值,比如5%,而失业率会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先来看经济增长率。我们用1978年以来我国GDP平均增长率作为潜在的经济增长率,这一数值为9.5%,2004年经济增长速度与之持平或略低于这一数值。再看价格水平。如果我们将5%作为是否存在通货膨胀的标准,在2004年6月-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上年同月相比确实超过了5%,但是从变化的趋势来看,7月份以后价格水平已经逐渐回落,至10月份已经下降到4.3%,而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只上涨了2.8%。价格水平除了当月同比指数以外,还有另一种计算方法,即累计同比指数,是指今年1月份以来价格水平上涨的幅度。实际上,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累计指标从来没有超过5%这一警戒线。从以上两个尺度来看,中国2004年宏观经济处于
正常水平,基本上不存在过热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最有说服力的应该是失业率这一指标。虽然从2002年中国经济就已经出现拐点的迹象,但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呈上升的趋势,而2004年这一指标很有可能继续上升。由于现有的统计不能反映城镇就业的实际情况,城镇真实的人口失业率可能更高。有学者认为,2004年真实的城镇失业率已经由2003年的10.99%上升到11.45%。失业率不降反升是当前宏观经济并不过热的最有力的证明。
实际上,无论使用哪一个衡量标准,我们依据的都是标准的经济学理论,其背景是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建立起来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而我们是一个60%人口在农村,50%的就业人口在第一产业的发展中国家,这是现阶段中国经济最基本的现实。我们的目标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完成发达国家经历了上百年时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建立城乡合一的现代经济体系,没有一个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无法完成这一目标的。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省的经验表明,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是实现农业人口向其他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必要条件。我国当前农业就业人口的比重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起始阶段大致相当,甚至还要高一些,而他们当时的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了我国目前的水平。如果当前的中国宏观经济就已经算是过热了的话,也许我们需要更“热”一点。
( 责任编辑:周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