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坚持
做企业总有艰难的时候,笑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在所有人都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还能咬牙坚持的人
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在管理上信奉几条原则,其中一条就是“不熟不做”。从这个角度来讲,
自己手里已经抱着的“金娃娃”,怎么能够说丢就丢,再去别的行业寻“新鲜”呢?随意转行是做企业的大忌,你现在干的这个行业竞争激烈,利润严重缩水,谁能保证你转行做了其他行业,利润就不缩水?
先从内部找原因
有些人爱转行,与其性格有关。国内企业界第一批所谓的成功者,反应很快,机会抓得也准,迅速转行做了当时有前景的行业,身上有了耀眼的光环。但是,在市场运行逐渐规范的情况下,这种具有投机心理的人纷纷落马,他们曾经借以成功的思维方式和操作经验,也成了他们失败的根源。
我主张企业和企业家要有“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精神,人的一生都会有很艰难的时候,企业也是如此,笑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在所有人都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还能咬牙坚持的人。但这也有个前提,就是他能在坚持的同时,不断地在产品更新、强化管理等方面精益求精。
现在有些行业的竞争的确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价格战使产品边际利润一降再降,有些企业家为此痛苦不堪,甚至痛下决心要转行。为什么不从内部找找原因呢——同一个行业,同样的竞争平台,别人为什么还做得下去?这说明你在成本控制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说明你的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
如果一个企业是靠比较优势,而不是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成功的,这种成功无法持续。利润空间一降低,你就做不下去了,说明你没有很好的技术开发力量、优秀的成本控制和品牌管理能力。与后来出现的这些打价格战的小厂相比,你实际上是没有优势的,小厂还没诞生的时候,你瞅准机会先做了,这是优势;等别人都做出来后,你就无力竞争了。
目前,中国的消费者群体不成熟,制造商也不成熟,许多行业不规范。但张瑞敏讲得一句话很有道理:如果要等待无序竞争灭绝,那你就先灭亡了。我们企业所在的机械制造行业也处于无序竞争状态,我们的选择是积极想出最好的办法来参与竞争、培养市场,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国外的企业也经历过无序竞争的阶段,但事实证明,那些不计成本和质量乱打价格战的企业,最终都会成为历史的弃儿。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优秀企业。
做企业是跑“马拉松”
当然,“坚忍不拔”和“精益求精”是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之下的,那就是你的方向没错,你所从事的是有生命力的朝阳行业,如果你一开始就错了,譬如在电脑已经普及的年代还在生产铅字印刷的机器,你必须用最快的速度转行。否则,这种无谓的坚持只能使你离成功越来越远。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他的思维应该具有前瞻性,他应该明白,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有恶性竞争,然后看到恶性竞争之后的美好前景。站得更高一点时,他就不会为一时的困难所吓倒,所动摇。他应该能在这种无序竞争到来之前做好准备,他会不断地在产品创新方面下苦功夫,就像张瑞敏说的那样“吃着碗里的,看到锅里的,想到田里的”,当老产品在市场上日益同质化,利润变薄时,他会用最快的速度推出差异化的最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使企业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状态。
如果一个企业要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者面临绝境再靠偶然的机遇成功,这样的案例不值得宣扬。做企业是一场漫漫的长跑,是马拉松,要经得住路途中的种种考验。要知道,利润空间逐渐缩水是所有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位朋友来到森林,忽然间,老虎来了,有个人立刻上了树,另一个拔腿就跑,第三个人却弯腰系鞋带。跑的那个人很不理解,问他为什么要系鞋带。他说,人肯定跑不过老虎,但我只要跑过你就行了。这揭示了一个道理,企业发展的速度是相对而言的,竞争到了最后,你只要能比对手强,强一点就行了。
转行
在利润极小或者没有利润的行业中苦苦坚持,只能使企业资源耗尽
深圳市东山和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经理/黄志勇
投入自己心血做出来的事业,要是前景光明,而非形势所逼,谁会轻易转行呢?可是,如果行业利润真的严重缩水,甚至到了越做越亏的地步,你还一味坚持,那不是自寻死路吗?
走过了曾经的暴利时代,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原材料涨价等因素,许多行业如服装、纺织、皮革、电子、白色家电、IT、咨询等等,利润都在缩水。有报道说,2004年,深圳市宝安区数十家生产DVD的企业倒闭,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转行会坐失良机
我曾在音响行业做过七八年,1995年左右我刚入行时,音响产品的利润相当可观,尽管成本只有300多元,用3000多元的价格卖给经销商,产品还供不应求。但现在,由于原材料涨价,成本显然比以前有所上升,价格却大幅下降,利润不断缩水。企业能否赚钱,主要取决于管理水平。管理精细、制造费用低、服务好、返修率低,利润就高;反之,利润就薄。另外,生产规模大、订单多的企业,哪怕单台的利润薄些也能赚钱,许多小企业,若管理水平再跟不上,就无利润可言了。近几年,广州市花都区几百家生产音响的企业倒闭或者转行。
因此,转行或是转型,是行业利润缩水时,企业的发展方向之一。若企业苦苦支撑,管理上的招数已经用尽,成本也无再降的可能,此时再不转行,便有可能在利润极小或者没有利润的行业中耗尽所有资源。这种资源的枯竭也会使企业主失去在新行业投入资金获取利润的机会,影响企业主的长远发展。
“船王”包玉刚就有过成功转型的经历。20世纪70年代,由于韩国、日本造船业的兴起,海运行业的竞争对手日益增多,石油危机又雪上加霜,使运营成本大幅增加。于是,包玉刚开始压缩海运业务,并经过精心策划,瞄准了拥有酒店、码头、仓库等产业的九龙仓集团,投入几十亿资金将其一举收购,成功地实现了“由海到陆”的业务转变。另外,创业时做塑料花的李嘉诚,开米店起家的王永庆,若不转行或转型,怎么会成为在全世界都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在财富排行榜上,又怎么可能出现他们的名字?
转行是渐变的过程
转型或者转行,并不是完全抛开原来的行当,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很可能,是将原来的业务慢慢压缩,然后以入股、投资等方式进入新行业。在国内企业界,完完全全地抛开原有行业,转行去做新行业的例子并不多见。但是,转型做多元化经营,却是企业家的普遍选择,知名企业美的、海尔等都是这方面的案例。就连世界上最厉害的企业美国微软公司也未雨绸缪,在能源等行业参股,以保证自己长期、持续的良性运作。
当然,转行或者转型,并不是谁想转就能转的,很多人根本就不具备转型或转行的能力。转型或转行的原则在于,自己手中的资源能够控制新进入的领域。首先,要有足够的资金;其次,要有良好的人才储备和社会资源。除此之外,切入时机、舆论准备等都极为重要。转型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包括入股、并购、贴牌、合作等等,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转型不见得“毕其功于一役”,许多企业家都有一次或多次转型的经历,只要越转越好就行。
其实,在行业利润缩水的情况下,到底是坚持,还是转行,什么时候转,并没有个明确的答案,而要视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如果不具备转型或转行的条件,只能坚守原来和“阵地”,此时,企业必须在两方面下苦功夫:第一,努力提高技术水平,生产出“人无我有”的创新产品,在产品上领先一步,赚取先行者的利润;第二,从管理上下功夫,用“毛巾中拧水”的办法,想方设法压缩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减少各方面的损耗,提高产品质量,在微利的情况下获取自己的利润。(作者为深圳市精密达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
(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