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写下这个题目,自嘲了一下。怎么这么凑巧,无意写下的标题,和联想二十周年的主题“纪念 反思”好像差不多。
存在就是合理。也许冥冥之中,2004年的IT产业要把“纪念”和“反思”的情绪带到2005年,不管你愿不愿意。
纪念2004第一篇:IT技术的5个方面
1、 整个产业核心计算能力的提供力和升级动力不足
Intel已经不那么着急宣布自己的处理器研发路线图;64位处理器和操作系统没有预期的市场需求和盈利迫切;已有计算能力向专用应用领域的转化和集成成为主线,通信行业和消费电子行业逐渐开始蚕食人类已经开发和提供的计算能力,但要求还不高,至少不急于要求比服务器和PC最高的计算。
2、 PC和Server技术的主流方向集中在智能、管理和应用集成
处理器、总线、网络与通信、媒体处理等技术没有在2004年看到重要进步,或者市场还不那么需要。PC和Server市场的技术动力更多强调把成本降下来,把存储、通信、多媒体和新的客户应用集成起来,智能化、可管理、稳定、付运成功,厂商在竞争中存活下来,该赚的钱赚回来。
联想今年强调高性能服务,强调关联应用,毕竟还是值得敬佩的。其他厂商不知道在干什么。
3、 通信技术推进有强劲动力支援,但“打雷多下雨少”
光、无线、接入、传输、终端各个领域有主线可询,3G、NGN和Wi-Fi等的美妙市场前景造就了通信技术在2004年是最大的赢家。
可惜的是,朗讯和北电等老牌厂商2004年在公司业绩方面的糟糕表现,部分拖累了这个领域本应有的技术竞争和标准竞争空气。诺大一个让人膜拜的Lucent实验室让人心寒!国外巨头仗着历史的技术老本,和已有的installed_base,尽管还占上风,但华为中兴UT的研发决心和研发成本,让国人欣慰。
年初在美国参加CITIA无线通信展,看到一大堆新兴的通信软件供应商默默地做很多顶层应用,相信,这个领域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链条一定会最先成熟起来。
4、 消费电子技术从主流向边缘急速挺进
手机、PDA、数码设备、数码家电等等,核心技术越来越标准化,芯片和操作系统的战争已经由巨头和事实市场占有率牢牢锁定,整个产业技术的突破开始越来越求助于边缘化技术的突破,因为要降低成本和普及市场。
显示技术、电池技术、材料技术无不左右消费电子产品的下一步发展空间。韩国人和日本人大量在实验室烧钱。尤其是日本人,本国的产品换代能力强,终端应用推广模式好,他们在任何核心技术上的突破都具有惊人的示范效应和复制能力。这个产业,美国人和欧洲人所能把持的东西越来越少,中国人所剩的机会则只有靠巨大的市场翻牌了,危机很大。
5、 软件技术凸现巨大的想象力
互联网是个好东西,通信网络是个好东西,最接近用户终端的桌面操作系统是个好东西,感谢他们,软件必将成为IT产业最辉煌的产业。任何一个可以穿透用户桌面,穿透运营网络的软件革命,都可能成就让人眩目的财富故事。
Google在2004年并不是一个奇迹,奇迹已经酝酿了好几年。Google从浏览器向桌面的渗透藏有万千变化,微软曾经在软件行业筑起的竞争高坝未必足够坚固。2005年开始,一堆为抬高自己身价的软件创业者们,他们在写商业计划书找VC要钱的时候,会说,“看,我们搞的东西会吓倒微软,Google也会担心的”。无意之间,Google已经成为新的标竿。
Web Service还没有铺天盖地的时候,平台软件、中间件软件和企业应用软件提供商们在孜孜不倦的向用户洗脑,他们现在更加愿意说,“软件就是服务,软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简单,我的优势是服务”。他们现在在某一个核心应用,哪怕是安全,是存储,是OA方面,已经不再是专家,专家由很多更加专业的公司所替代。
遗憾的是,中国互联网领域本来可以诞生更加优秀的技术,无论是email,搜索还是IM,2004年看来,丁磊是赢家,他总是提前做了某些工作。
纪念2004第二篇:商业模式的3个版本
记者从来做不好企业,尽管他们写起文章来总是好像头头是道。有一个原因是,做企业比写文章难,一个很可笑的答案,是吧?这是事实。
2004年,很多IT企业面临危机,媒体给了很多不客气的评论,顾客、市场和证券市场也给了很多警告性的信号。正如《计算机世界》在IT年会时候提出的主题,“混沌大势下,04年寻求突围之道”。总体上,这个描述是紧扣2004年IT企业命运的。尽管《IT经理世界》也在2003年岁末提出了“平淡2004”的预告,写出了精彩的封面报道,但不管怎么样,我从其中也看到了IT专业媒体走过20多年,经过产业高速增长的狂喜之后,对平淡、理性和弱增长的不适应,甚至有些许落寞的意味。
面临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市场竞争纵深加剧,企业运营的操控风险变大,2004年IT企业在集体“平淡”的命运主旋律中,也存在着3个“商业模式”的不同版本,关于“突围”的。
1、 第一个“突围”版本:重回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主业。
用两个词来形容诸多IT企业CEO在2004年的感受,那就是“专注(Focus)”和“坚持”。
事实上,从2000年开始,IT企业的大势就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在调整。然而,真正感应这个变化,“直面这个残酷的事实”,并作出战略调整的企业不多。
2000-2004年的市场实践表明,很多“拒绝诱惑”的企业保持了健康的成长,并更具资格迎接可能的机遇。“Focus”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企业越是遇上危机,越有可能放弃“专注”,把“复兴”的赌注压在“前途光明”的新业务开拓上。国外企业遭遇寒冬,会在资本市场的压力下,“动物式”的反应:撤换CEO,裁员,分解出售边缘资产,“更加focus到核心业务”。爱立信卖掉手机,IBM卖掉硬盘和PC,但国内企业,即使是上市公司,也许是公司治理和运营还是不够透明,“Focus”让大家觉得是一件让人很丢脸的事情。
2004年,裁员、撤换CEO,卖掉业务线,不怎么“丢面子”了。“突围”的版本之一是重回主业。例子就不多举了。
Focus之后,更多的是“坚持”。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坚持”,其实也说明,“专心做好一件事情”,做好产品,做好品质,做好服务,让顾客满意,并不容易。一件事情能够坚持做好,也就能做好更多事情。
2、 第二个“突围”版本:上发条,上市。
04年上nasdaq的,上联交所的,上纽约的,上A股的IT公司不在少数。上市就是上发条。
具有垄断优势,不论是行政许可垄断,资源垄断,还是市场垄断的企业,都遇上了市场经济的警告。体制、管理、文化的改变,靠外部的压力传递似乎来得更加名正言顺,更加有效。通信运营企业在2004年无一例外地感觉到,媒体关系重要了,因为透明治理的要求首先发端于国外媒体的“关注”。
埋头赚钱,毛利率极高,垂直领域竞争还不多的企业也上市了。赚钱的秘密迟早会被人发现。2004年,流通业和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自己给自己上发条,上市有钱之后,大家面临“自废武功”的险境,但这是必须的。
还有一批不得不上市的企业。2004年是他们和资本最后的“蜜月”。投资人忍不住了,转瞬即逝的热点上市“概念”让职业经理人也忍无可忍。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3、 第三个“突围”版本:全球化
全球化其实不是突围,是必须。曾经有人一度诟病联想的“全球化”,随着12.5亿的交易,联想吞并IBM 全球PC业务,联想的国际化开始了。
华为、中兴有了一些感觉。创维有了一些感觉。更多的企业慢慢有了感觉。4年前,甚至更早之前,埋下海外市场种子的企业,开始像模像样收获。之前,这些企业往往没有喊全球化的口号,如同sony一样,收获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在世界各国“布施普惠”,他们在当地捐赠、办校,做公益事业。
如果非要总结2004年,甚至苛刻到用一个词来形容,不知道您会选择什么,我用的词是,“难得坚持”。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