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来已是“惊弓之鸟”的房地产贷款上周再次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日前上报给总行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2004年上海房地产贷款强劲增长,全年新增贷款超过1000亿元,占中资金融机构全部新增贷款的3/4强。对此,央行上海分行对各金融机构发出预警: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风险向银行信贷转移的可能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汪新波认为:在中长期贷款中,房地产贷款占了相当大比重,其中的风险的确值得警惕。从数据上看,房地产贷款余额从1998年末的3106亿元上升到目前的2.6万亿元左右,占全部人民币贷款总额的14.7%。综观世界各国,房地产信贷业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以这么快的速度发展是少有的。
一时间,有关央行可能再次收紧房地产业贷款的议论充斥坊间。
开发商巧妙“嫁接” 六成资金出自银行
前述统计报告指出:2004年,上海全市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自营性房地产贷款累计增加1023亿元,同比多增204亿元,占全部贷款新增额比例高达76%;其中个人住房贷款累计增加728亿元,同比多增106亿元,新增量占中长期贷款增量比例高达48%。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利娜分析:如果仅看报表数据,近年银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增幅并不大,银行贷款占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比重一直徘徊在20%左右。但是,实际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负债率高达76%,房地产企业多依赖卖“期房”或扩大流动资金贷款融通资金。因此,如果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期房”筹资主要包括居民购房消费贷款和流动性资金来源考虑在内,每年数千亿元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约有60%的资金来自银行信贷。
尽管去年相关部门针对房地产行业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但金融风险依然存在。某国有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人士对记者分析:去年,一系列调控措施对内地一些土地储备不足、自有资金有限、融资渠道较窄的房地产企业的确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但对经济发达地区房地产企业其实影响有限。例如北京、长三角等地区,包括国际热钱、民间闲散资金和私募基金等各种“游资”非常活跃,以房地产投资为主的资金信托也表现积极。尽管这些渠道的融资成本较高,但完全可以解决房地产企业前期融资的“燃眉之急”。因此,去年提出的房地产项目35%自有资金在这些地区根本不难逾越。
在完成前期自有资金筹措之后,一亿元的项目就能包装成1.5亿元的项目,从银行拿到1.5亿元的贷款。一般贷款到手之后,开发商会用银行低廉的贷款迅速偿还前期融资中其他来源的“高额”借贷,然后在项目操作中以流动资金贷款代替房地产开发贷款,或者挪用工程款、购房者前期预付款等进行项目运作。该人士直言不讳:“这样一来,房地产开发中大多数的风险仍然转嫁到了银行头上。”
在前述统计报告中,人行上海分行认为,尽管个人住房贷款对改善目前银行资产质量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也应当看到一些潜在风险因素:上海市房地产贷款在贷款总量中所占比例不断攀升,各商业银行信贷结构明显趋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银行总共17万亿元的贷款余额中,超过半数贷款都是以房产做抵押的,房地产价值的风吹草动将会波及半数甚至更大规模贷款的安全。
前期政策效果尚待观察 长三角或面临局部收缩
对于目前长三角地区房地产行业,汪利娜比较乐观:这几年房地产行业发展较快,增幅较大。但从总量上来看,目前房地产贷款余额(开发贷款+个人贷款)在整个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中所占比重未超过20%,结构并没有失衡。美国房地产贷款余额(开发贷款+个人贷款)在整个贷款余额中所占比重在30%左右。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房地产贷款风险不是非常大。上海房地产贷款增幅比较快,但上海的房地产价格涨得也比较 快,主要是有巨大的需求支撑在那里,只要资金链不断,不会有很大的问题。
汪利娜认为:目前,四大行贷款额在整个房地产信贷市场中所占比重已经有所下降,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占比重在上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有10多年房地产贷款操作经验,问题应该不是很大;但中小银行出于扩大市场份额考虑和经验限制,隐藏的问题可能会更多一些。另外,中小银行流动性较差,隐藏的风险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央行提醒金融机构注意分散信贷风险,注意在房贷高速增长中控制风险是必要的。
汪利娜分析:因为去年几乎是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年”,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目前仍在观察之中,短期内再出台新的政策不利于前期政策执行效果判断。但有专家表示:现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对内地的房地产行业造成较大压力,但对经济发达、资金供给活跃的长三角等地区,前期如35%的项目自有资金限制等政策作用有限。只有对房地产贷款资金总量进行限制,才能真正起到调控作用。此外,更多的窗口指导也是必要的。
针对长三角等地区的局部紧缩政策或许不是杞人忧天。
( 责任编辑:周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