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针对北京用气极不均衡,冬夏季峰谷差达7~8倍,给气田和管输生产经营带来极大困难和不经济的现实,大家普遍认为要调整用气结构,增加工业用气比重,政府要在价格和税收政策上鼓励工业用气
本报记者田毅马晓华发自北京
"气司令"与1991年争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人用上天然气是专家“吵”出来的。
胡朝元就是其中一位。他原为石油部石油天然气工业司副司长,现任中石油集团咨询中心教授。业内人士称他为“气司令”。
“上世纪80年代北京污染颗粒物含量为纽约的7倍,煤改气非改不可。当然相应天然气的需求量也大幅增长,所以要赶快推动上游工作。能源不是一两天的事,必须要有预见性。”1月27日下午,一口四川话的胡朝元对记者说。
1985年冬天开始,北京众多石油天然气专家不断地开会、讨论。1990年1月18日,北京石油学会召开学术报告会,胡朝元作了《鄂尔多斯盆地大气田形成条件及前景》的报告,预测这个大气田可能成为北京的主要气源。
北京燃气系统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末,1959年,人民大会堂和北京站等大型建筑通了煤气。1965年液化石油气在北京投产,而1985年华北油田才开始有少量天然气进入北京供给居民。
1991年,面对申办2000年奥运会和日益严重的污染,北京市有关部门规划在河北蔚县煤矿坑口建一座人工煤气厂。胡朝元等人则比较了这一方案与天然气气化北京方案的优劣,力陈天然气更具优势,最终市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
引气入京进入实质阶段和争论的关键点在1991年12月14~16日,《北京周围地区天然气资源论证及综合利用研讨会》召开,28个单位60余位学者专家技术人士参会。
会议收到21篇论文,大多数人士认为引陕甘宁盆地天然气入京可行,但也有人反对。一番激烈争论后,在徐承恩院士等支持下,通过了《关于加速开发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和将天然气东输至北京的建议》。后来这份建议送交国家有关部委和北京市,得到采纳。
1996年4月,这条后来称为陕京一线的天然气管线开工,1997年9月投入使用,耗资36亿。“找到气生了气”
陕京一线无疑给北京天然气使用带来了跳跃式的发展。
1998年和1999年,北京天然气供应量、销售量和用户几乎都年年翻番。记者得到的北京市统计局数字显示,1997年这三个数字分别约是1.8亿立方米,1.6亿立方米和55.6万户,而到了1998分别为3.8亿立方米,3.2亿立方米和81.4万户,1999年又增一倍。
不过,与上游建设和投资相比,北京的用气速度却还是慢了。
陕京一线年输气能力为33亿立方米,其中24亿立方米供北京。按业内达到70%输送能力就可盈亏平衡算就得用约17亿立方米,而北京2002年销售量才到18亿立方米,之前1998至2001四年分别为3.2、6、10和15亿立方米。据相关人士证实,陕京一线正是2002年实现的当年赢利,之前上中下游全线亏本。
那几年北京感到的恰恰与现在相反,是气用不完。国际能源署2003年推出了《开发中国的天然气市场:能源政策的挑战》,其中认为,中国正在实施供给推动的战略,但这样的最大风险就是天然气上下游投资和开发可能的不同步。书中强调天然气发展是上下游一体化的,真正的动力应来自需求。
中国以前一般在努力建设配气设施和发展终端用户之前就修建了长距离的运输管道,这导致了运输管道的低效使用和投资者低回报。该书把陕京一线作为一个例子:“由于建设时下游市场开发考虑不够,所以在竣工后两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全部燃煤设备改为天然气时,才得以大量向北京供气。当管道建成时,天然气基本限于民用,尽管供热和工业市场后来得到开发,但市内仍然没有稳定的天然气需求。冬季高峰负荷是夏季的5~6倍,这使夏季80%的管道能力被闲置。”
“不合理的用气方式进一步导致气价的不合理,高昂的气价又使合理的用气项目无法实施,陷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造成用户、热力企业、热气公司、集输气公司和陕甘宁气田全线亏损。”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进一步向记者分析道。
记者了解到的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涩北-兰州管线,它2001年投入运营后的一年其输气量仍只有其20亿立方米/年设计能力的一小部分。
“那三五年全国的天然气都用不完,上游的勘探开发就很缓慢。以前有时候说‘尽快探’,而那时就讲‘择优探明’,就是有选择地勘探。因为勘探开发投资很大的,暂时不开发就积压了资金。”胡朝元教授说。
胡朝元教授认为天然气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储量的增长是连续性的,每年增长一些,但管道和天然气使用是跳跃式的,一般管线一修好后使用量马上增长很多。“从表面看好像是天然气储量多了,其实不是。几年之后马上会很高。而勘探开发气田没至少十年可不行!”当时一些专家也曾建议上游勘探和下游市场开发力度都要加快而且同步,无奈当时各方面缺乏动力。“廊坊会议”
去年夏天北京出现电荒时,“北京天然气供气安全保障研讨会”召开了。
2004年6月30日,廊坊。国家发改委、中石油、中石化、北京市政管委、环保局、燃气集团等44位顶尖人士参会。按主办方之一的北京石油学会副秘书长朱效先的说法,“讨论非常热烈。还形成了《关于北京天然气供气安全保障的建议》。”
“天然气必须连续使用,在勘探开发时间长投资巨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北京的供气安全和经济效益就非常重要了。”一位参会官员2月5日对记者说。
北京天然气今后几年增长会更快,将形成的多管线供气结构比较理想,鄂尔多斯盆地储量丰富等都是会上大家为之称赞的。
针对北京用气极不均衡,冬夏季峰谷差达7~8倍,给气田和管输生产经营带来极大困难和不经济的现实,大家普遍认为要调整用气结构,增加工业用气比重,政府要在价格和税收政策上鼓励工业用气。
北京目前调峰手段主要靠地下储气库,除了在大港油田己建一座外,配合陕京二线,拟在华北油田建一座26亿立方米的储气库。很多专家认为建设过多的地下储气库,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库址困难,投资也大。“利用液化天然气调峰是一个补充出路。常压下天然气被液化后体积缩小了625倍,储气效率高,调峰能力强。而且可在城市供气管道门站附近建厂,安全可靠,经济效益也好。”中油华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程宗明教授向记者这样解释。
大家还建议北京上中下游统一考虑加快战略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山西、陕西煤层气开发利用和引进俄罗斯天然气项目。北京市要与中石油、中石化,以及国家和华北电网公司密切合作,确保北京天然气中长期供气安全。
在北京石油学会秘书长朱效先的眼里,最重要的建议要写在了第一条:北京应该按照市场交易原则,寻求对天然气资源的控制,确保北京供气安全。
有些专家的确对北京的供气安全持谨慎态度。这是由于陕北盆地气藏较深,天然气单井产量低减产快,最终井口价和成本都比较高。另外,鄂尔多斯盆地供气用户,除北京以外,还包括天津、河北,以及山东部分重要城市。
“北京不能过分依赖国家行政配置,否则今后将面临严重的资源瓶颈。而是应该按照市场交易原则,寻求对天然气资源的控制,投资上游资源和集输气工程。”大家如此建议。
(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