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最近,“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在国家重点高校,占有较多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的社会阶层的子女,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的子女逐渐减少。
几年前,我去过甘肃定西的漳县,那里有个业余的金钟文学社,主要成员都是“文革”后期的高中生。他们说,当地农村的孩子已经上不起高中,女孩子连小学也上不起了。于是,他们给女孩子办了免费的夜校,让她们多少识几个字。春节以前,《新京报》发动社会给贫困大学生回家过年捐款,这件事以及它的相关报道,也触及了当今中国农村的教育窘境。
教育本来具有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一千多年前又发明了科举制度,这对人类文明曾有过积极的贡献。这些思想和制度,提供了社会底层成员上升的可能通道。然而,到了21世纪,中国的教育现状却从整体上形成了反公平的社会导向。现在,有钱的人,能够一掷千金,自费送孩子留洋。
而贫困农民和一些低收入的市民,却被高昂的学费压得直不起腰,不是被挡在校门之外,就是进了校门也没有尊严。
目前,国内不少非政府组织致力于为弱势群体受教育提供帮助,这很有意义。
但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首先是政府的责任。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精力用于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是个方向性问题。如果教育不是导向社会公平,而是扩大社会差距,那就只能是政府的失职。
解决教育不公平,首先要从制度调整入手。现在,中央财政连年大幅度增收,只要想做,不但有财力解决农村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也完全有财力解决贫困生免费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从前,穷人上不起普通大学,可以报考师范院校,照样成才。因为师范大学是“吃饭大学”,不但不收学费,还管吃饭。现在,师范院校也成了收费院校。为什么不能让师范大学回到“吃饭大学”?还有,研究生也要搞收费改革,我表示怀疑。提出这项改革的人,你替农村的考生想过吗?如果“改革”的结果是给贫困学子出难题,堵塞他们的上升通道,我看还是不改为好。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