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煤炭的人均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石油则仅为11%,天然气为4.5%;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3,水资源仅有1/4……中国“地大物博”的神话,早已不再让人相信,但把这一组数字集中到一起,却还是颇有些触目惊心。而在另一方面,中国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以上,中国人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比发达国家的同行多消耗水泥80公斤;中国卫生洁具的耗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30%以上,污水回用率却又不及人家的25%……报上偶有报道,称有些失地农民拿到有限的土地补偿款之后,就以为从此不缺钱花,开始酗酒赌博,拿钱不当钱。看到报道的人,总会嘲笑他们穷人乍富、目光短浅。而上述建设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数字,同样透着一股挥霍得起的乍富心态,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写出来的,谁都很难逃脱干系。
建设部领导作为主管官员,谈及上述悖谬现象时,多从技术落后角度分析。但是如果将生活方式的追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时,观念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同样重要。同样是在建筑领域,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大房子、大窗子、大气派的普遍追求,就作为非技术因素而阻碍着节能型建筑的推广普及。几年前,北京市曾经试图在低收入家庭中推广节能型水龙头的应用,结果竟也因为造型不够美观等非经济原因而不了了之。至于在汽车消费的热潮当中,消费者与政策制定者共同的虚荣心形成合谋,合力压缩着有利于节能和环保的小排量汽车的市场。虽然那些在中国市场上失手的外国汽车厂商,一再检讨着自己对中国市场需求的误判,但心里大概都在感慨着中国人乍富起来之后的不知深浅。
对于每个初尝富足滋味的具体消费者而言,为了舒适、气派的“生活品质”而多花的那一点电费、一点水费和一点汽油费,大概都支付得起。可如果这种消费心理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时,严峻的资源紧缺前景,就可能使中国人一心向往的美好生活变得成本高昂,乃至消受不起。除了建设部官员给出的数据,中国在石油、煤炭、钢铁、水泥、铝合金等能源、材料上的消费,也都已经名列世界前茅。技术水平的进步,或可减少一部分浪费,但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所造成的真实需求,却具有相当的刚性。而如此庞大的需求如何才能得到满足,让所有了解中国和世界现状的人都深以为虑。
因此,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对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预期,都面临着作出调整的紧迫。虽然“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各级地方官员的一阵忙活,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绝非改一改GDP统计口径那么简单。在国内资源、环境、人口及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多重约束下,中国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非“科学”不可的时候。相应的,每个中国人也都有必要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放到这样的背景下掂量一下,并做好将其调整得更加“科学”的准备。
( 责任编辑:任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