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这厢,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国资委大敲警钟;那厢,以石油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前赴后继地海外大收购,连续打破收购纪录。来自中国的“买手”不断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掀起波澜,然而“折戟沉沙”的教训也屡见不鲜,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三分之一的中国对外投资是亏损的。有识之士呼吁:进军国际市场必须严防风险。
进军国际市场需要提防什么样的跨国经营风险?从国外知名跨国公司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上,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十多年的实践中,从那些成功者或失败者身上,不难发现跨国经营中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
战略问题,是中国“买手”需要认真对待的第一个风险。商务部的一份调查结论显示,国内很多走出去的企业,对自己从事跨国经营的目的并不明确,往往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应该说,开拓国际市场没有错,但不能为开拓而开拓,如果开拓了而没有效益,不如不开拓。更不该为凑热闹、为图政绩而不计成本,贸然行事。
人才问题,是中国“买手”面临的又一现实难题。国际收购相当复杂,而国内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相关的财务和法律经验,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往往过于依赖国外的银行、律师和一些国外中介机构,这不仅影响正确、及时、科学地决策,有时候还会因合同缺陷等原因上当受骗。
管理问题,尤其是收购后的管理问题,是中国“买手”遭遇的最大难题。有专家认为,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最大风险不在外部环境,而在自身管理。很多看似“天灾”,背后却总少不了“人祸”的影子。如中川国际兵败乌干达,是一次海外风险毁了一个企业的典型案例,而真正导致项目失败的就是管理不善。
适应问题,同样是中国“买手”的挑战。永远把一份忠诚奉献给他的居住国,努力成为当地社区的一部分,这是世界华商总会主席廖俊桥对中国“买手”的建议。此建议很有针对性。国内一家知名钢铁企业在国外购买的一公司,就是由于未能处理好与当地工人的关系,导致在过去8年大部分时间,在钢铁价格显著上涨的情况下,仅能做到收支平衡。
当然,跨国经营风险不止这些,也远比笔者所言复杂得多。笔者以为,跨国经营就如同双刃剑,一面是利益,一面是风险。对中国的企业而言,如果只看到风险看不到利益,就易墨守陈规;反之,也易利令智昏,折戟于风险。做大利润,化解风险,是门大学问,考验着“买手”,考验着政府主管部门。笔者渴望来自中国的“买手”,在这场国际“赶考”中披荆斩棘,不断进步。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