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编者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年间,中部地区各省作出了巨大努力,有了不同的收获,也遇到了各自的难题。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强调,“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更好地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学术界的研究也在加速推进。3月10日,“中国中部崛起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专家们就中部崛起需要怎样的政策支持各抒己见。“热门沙龙”将这些意见选登如下,供读者参考。
从“赶上”向“超越”转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泊溪
将中部崛起目标从“赶上”向“超越”转变。中部应有决心和志气,立足在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观贯彻上领先超越。
从谋划中部各省市自身发展需要,向同时考虑中部崛起需要和全国发展需要转变。在全国的空间中,统筹考虑中部发展的战略规划,在满足更大空间发展需要上考虑中部的发展。
从发展主导产业向创造产业集群条件转变。目前在我国,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一带,生产空间的集聚过程呈现持续发展和升级态势,并且成为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中部城市应重视这种趋势,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条件。
从重视争取项目向同时改善投资环境转变。世界银行最近的研究提出,投资环境包括10个方面,即基础设施、国内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技能和技术禀赋、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国际一体化、私人部门参与、非正常的支付、税收负担、司法效率、金融状况等,可供中部在改善投资环境时参考。
从重视发展国内市场向同时重视国际市场转变。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培育自身加工制造能力,是中部制造业成长的战略途径。
从争发展领先向同时争可持续发展领先转变。我们既要发展又要更好的发展,也就是持续的发展,这要求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创新。
从重视政府的作用向同时重视市场的作用、企业的作用转变。政府应该是催化剂、协作者、战略引导者、投资环境的改善者、规则的制定者、监督者、某些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另外,还有从全面建设当地小康社会向同时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的转变。
“腰板”直才能走得稳
南昌大学校长 周文斌
我国中部地区通常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个相邻省份。在中国的经济区位中,中部地处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联南络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重要战略性作用。中部就是中国的“腰”,“腰板”直,才能行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健康协调发展。
但是,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中部地区曾落入“塌陷”的被动境地。在东部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夹击”下,中部地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中部经济不能“塌陷”,中国的“腰”必须挺直。这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实现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部地区正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中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上的战略优势,积极参与区域间的分工合作与竞争,向西积极呼应西部大开发,向东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中部地区发展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重视政策资源调整
湖南商学院教授 柳思维
中部地区各省的政策资源调整,应重点注意以下突出问题:
第一,要形成有利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政策支持体系。重点支持对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有明显关联带动效应的优势工业产业;加大对已形成产业集群规模和具有产业集群潜力的工业园区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大力支持优势工业企业,打造国内名牌和国际名牌;进一步开拓上市融资的机会和空间,加快优势工业产业快速发展;扩大对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撑力度;帮助民营中小工业企业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可调控的地方非银行机构的作用,加大工业化资金投入;中央尽快布局和启动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与标志性建设工程,加快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网络的形成;支持一批老工业基地中等城市的改造。
第二,要努力从政策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确保对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和农业信贷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建设的财政支持和地方金融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农业支出基金项目,扶持重点项目及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有利于农民减负增收的稳定机制;尽快提高城镇化水平;重视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防止农村信贷资金、发展资金倒流城市;设立农村市场商贸流通建设引导基金,加快市场建设。
第三,完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建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及激励机制;采取向县(市)倾斜的原则,理顺地级市与县(市)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进一步调整和深化分税制改革;加大对“边、山、老、少、贫”地区县(市)的财政倾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鼓励县域之间的经济协作。
地区“公共物品”要创新
安徽省社科院院长 韦伟
区域经济在本质上属于竞争性经济,地区之间其实是在竞争流动资源,即要提供物美价廉的物品。而地区最重要的“公共物品”就是制度。中部地区的经济崛起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尤其是政府的制度创新。
中部崛起要超脱传统战略视野的局限。区域之间经济联系、开展合作,更多的是依据供需上的互补性和经济收益的大小。中部地区必须科学地认识自己在整个宏观区域格局中所处的位置,把握机遇,主动出击,而不能守株待兔式地等待所谓的梯度转移。
依靠市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无论从快速释放后发潜力,还是从抵消政策上的弱势考虑,中部地区都必须把市场的作用放到首位,同时政府的作用绝对不可忽视。
防止地区差别扩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杜厚文
我国中部六省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如果政策得当,措施得力,中部六省完全可建成我国的粮食基地、重要能源基地、矿产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现在,中部六省经济总规模不足东部的一半,人均GDP、城市居民收入、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同东部相比均有较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中部地区的人才、资金等重要生产要素不断流向东部地区。地区差别、城市差别的扩大,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现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为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应特别注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政府部门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加强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和援助,通过金融政策向落后地区倾注更多资金,通过收入政策平衡地区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以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有必要采取“移植法”
中国社科院教授 陈栋生
建议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如增值税转型、国有企业剥离社会职能的财政补助、国有企业改制中有条件地核销呆坏账等,移植到中部六省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为推动中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期间支持每个省上几项重大技改项目;“三农”方面,将两个“一号文件”对粮食主产区的各项支持政策,更加系统集中地在中部地区落实。
中部地区应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巩固、提升中部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按照循环经济原理,实行集群发展,建设新型工业区,既提高资源利用率,又有利于维护环境。要按照2004年、2005年两个“一号文件”的要求,建设区域化、专业化的优质农产品基地,提高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和比较收益,逐步向现代农业迈进。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培养自主开发能力,有选择、有侧重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快融入全球化、适应国际分工的新形态,为企业进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提供相应的平台。
支持中部建都市圈
河南大学教授 覃成林
必须大力支持发挥中部地区的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的比较优势。要通过提高税率、最低工资标准和电力、水资源价格,以及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快将有碍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
制定农民工权益保障和人口迁移权益保障政策,继续引导中部地区农村人口向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城市集聚;同时,制定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和鼓励使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实行规模化经营的政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采取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模式,支持中部都市圈建设。重点建设武汉都市圈和中原城市群,使之成长为国家级区域经济增长极;建设一批省域的都市圈和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快速交通与通信网络,培育区域热点,激发中部地区经济活力。
推动教育领域的区域合作,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中部地区巨大的人口存量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
强力推动中部地区的政府改革。东部发达地区应该为中部地区培训党政干部和公务员,并选派优秀干部到中部地区任职。
作为板块整体崛起
武汉大学教授 伍新木
首先,“中部塌陷”的根本问题是发展不够,而发展不够又是因为抢抓机遇不够,狠抓落实不够,解放思想不够。解决这“四个不够”,关键是用人,要敢用会发展之人、会抓机遇之人、务实求真之人和思想解放之人。其次,要重视区域发展的关联与外部性。最后,中部应该作为板块整体崛起,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互动与合作。
为促进中部整体崛起,在此提出十大政策建议: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托国家发改委成立“中部发展办公室”,协调、指导、制定、实施中部崛起政策;促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加大对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扶持力度;加大对重工业城市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国企改革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生态保护资源的补偿和对移民致富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农村发展建设的力度;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逐步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分区域逐步实施取消所得税优惠政策;尽快改善中部投资环境,迎接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
( 责任编辑: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