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黄蕾 实习生 刘俊
2月28日,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揭牌,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持有50.1%的控股权,并非意料之外。在其余4家股东中,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瑞士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加入具有标志性意义。
不同股东不同“血统”,民营资本、境外资本和国有资本的这次“联姻”,是中国再保险集团实施股份制改革成效的凸显。
其实,福禧进入中再资产管理公司的举动并非无本之木。
2月24日,新华社全文播发《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非公36条”),“非公36条”第五条中首次明确,在加强立法、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业。其中,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
民资:试水保险屡有斩获
用一家保险公司的民营股东的话来说,“是国有保险公司的改制上市,激发了他们频频试水的热情和动作。”悉数近两年民资涉足保险领域的表现,似有可圈点之处。
马明哲在2002年可谓收获累累。带有民间资本背景的北京源信行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宝华投资有限公司,接手平安保险原第二大股东招商局出让的全部股权,跻身平安保险十大股东行列。“他使平安实现了国有资本、外资、民营资本三分天下的局面,使平安成为了一家民营资本高度渗透的保险公司。”平安的员工这样评价平安保险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2年7月,北京特华投资等民营资本成功接手华安保险公司83%的股权。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获得民营资本大举进军保险业的信号后明确表态,“要鼓励股份制保险公司增资扩股,积极吸收民营资本和外资参股。”
事实上,保险行业后来也确实是这样做的:2003年6月,以鲁冠球执掌的万向集团作为大股东的民生人寿于北京正式挂牌;半年后,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的改制也尘埃落定,该公司旗下的中再财险的民营股东高达38.7%。
“这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二个春天。”谈起这个话题的合众人寿大股东北京永泰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戴皓依然很兴奋。在他眼里,这个与时俱进的“非公36条”,来得正是时候。显然,这份文件已成为向来“冲动”的民间资本和今后得以进入金融领域的正版门票。
诚然,“非公36条”的开禁,对民企来说无疑是一种鼓舞,但在“大赦”下,经历过市场经济无数次锤炼的民营商人也清楚地意识到,“第二春”里不都是阳光明媚,如何率先抓住“非公36条”的新机遇,如何应对这36条后面更深层次的挑战,是巨大的民营资本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国资:民资挺进惠及百姓
“各地其实都已有民资进入保险领域的案例,在金融领域,保险业在这点上早已有所放开。但非禁即入的原则现在能够得到中央政府的指导性文件全面肯定,对于保险业是大好事。”国泰人寿保险公司中方股东、国营背景的东方航空公司一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正如东航这位负责人所说的,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保险业,都闪烁着民企的身影,或参股或控股,他们早已悄然渗透保险行业的每一个环节。
民营资本在国内保险业的渗透到底有多深,我们应该用数据说话。监管层提供给记者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保险市场中真正国有独资的就只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这一家了,其他的保险公司都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变成了混合所有制。
(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