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了3.9%,这个数字一经公布,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忧心忡忡者迅速发出了“通货膨胀存在上行风险”、“央行加息预期挥之不去”之类的言论。CPI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景象在1月份CPI数字出炉时也曾出现过,只不过那一次是“通货紧缩压力再现”、“继续加息是错误建议”之类。
对CPI数字的过敏来源于公众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恐惧。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CPI能作为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的有效标识吗?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没有确切的答案,但至少CPI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信息传递者。衡量价格水平并非是CPI的专利,其他诸如GDP平减指数之类的经济指标也可以用来反映物价状况。不同经济指标各有所长,CPI作为反映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指标,它在统计范围上对许多重要商品的遗漏注定它所传递的信息也并不完全。而且,通货膨胀并不是一个3.9%就能准确定义的,通货紧缩也不是一个1.9%就能随意断言的。实际上,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不过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之间的区分是较为模糊的,所以至少需要一系列长期数据的支持才能准确判断物价水平的总体趋势。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经济数字就像是跳动的音符,有高音也有低音,不听上一段时间是抓不住主旋律的。
那么,中国现在物价状况的主旋律是什么呢?寻找之前弄清楚CPI音符跳动的原因是有必要的,其实国家统计局公告中就有说明:“由于有春节因素,1、2月份当月的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不尽可比。从1-2月份累计看,与去年同期比,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也就是说用2.9%来作为1.9%和3.9%的替代数据更为准确。这样看来,从去年8月开始,CPI分别为5.3%、5.2%、4.3%、2.8%、2.4%和2.9%,整个物价水平的走势是平滑的,先降后稳的主旋律是前期利率调整的效果显现,也为稳健货币政策的继续执行提供了数据参考。
抓住了主旋律,那么对央行货币政策的走势就能有一个更为理性的预期了。“加息从速论者”和“加息质疑者”其实都只是听从CPI的短暂音符而做出了片面的判断。经济政策最忌讳的就是朝令夕改,在长期内保持政策相对稳定性是避免波动加剧的上上之选。中国货币当局选择稳健货币政策兼具了凯恩斯主义倡导的相机抉择之灵活,以及货币主义倡导的单一机制之稳定,根据物价主旋律选择一个“审慎有序”的加息节奏实际上是非常有艺术的。
( 责任编辑:xiaobo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