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上海的李女士今年1月花了262元购买了一件羽绒服,没穿几天就发觉衣服上有异味,而且越来越重。李女士要求商家退货,遭到了拒绝。她拿着衣服来到消协,消协方面怀疑该衣服的填充物很可能是用粉碎后的鸭毛,而非鸭绒。但是要想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经过检测。综合检测费用高达700元,如果检测结果达标,消费者要全额承担检测费用,一听这些,李女士犯起了嘀咕:“那还是算了吧,万一衣服合格我不是亏得更多?(据3月10日《劳动报》)
当消费者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后,想找消协裁决或直接找商家索赔绝非易事,原因是所购问题商品得让国家认可的鉴定机构出具检测报告,才能成为索赔的法律依据,当技术鉴定费用明显高于商品本身价格时,消费者只得无奈被迫放弃维权,因为,对于作为弱势的消费者来说,维权成本太高了。近几年来,消费者在诉讼维权的路上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某地消费者买的手机总出毛病,怀疑有质量问题,于是向手机经销商提出质疑。商家表示,只要消费者能出鉴定结果证实质疑,商家自然会负责,但该消费者一问才知,要想鉴定必须先支付5000元的鉴定费,而他买手机才只花了一千元,最后消费者无奈只得放弃维权。又如,某消费者买了一瓶茅台酒,发觉口味不正,如果要送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消费者必需还要另买一瓶同样的酒,与商家一同送检,并且消费者得先支付高额的检测费,是假酒,商家才出检测费,消费者才有向商家索赔的依据……其实细想想,消费者维权的过程所承担的正是政府职能部门所该承担的职责,这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所承担的风险和代价是不是太高了?消费者买到假货,因为风险大、检测费高,本来投诉“有门”却不敢进,这从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假冒伪劣商品的猖獗。
今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题是“健康•维权”,笔者认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首先应该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消费者只要发现在消费过程中有“假”可疑,就可以将商品拿到有关检测部门去免费检测,以确定到底“是真是假”,要摒弃以前检测收费的做法,让消费者方便、无成本举报。另外,笔者注意到,两会期间王海、司马南等四人联合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议案,建议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先建议赋予消费者协会消费侵权诉讼的主体资格,因为单个消费者身单力孤,而由消费者协会出面代表同一类型的消费者进行集体诉讼,维权力度要大得多;其次建议建立最低赔偿金制度,不论消费者买到多小的商品,只要被侵权,就可以得到商家最少500元的赔偿;第三建议建立国家行政罚款分利制度,即行政机关对不法商家罚款的50%作为补偿费支付给受害者或举报人。笔者认为,这三条都是旨在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增加商家侵权风险。如果该议案能够顺利通过,那么这无疑有望会使广大消费者的维权成本降下来,让我们都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 责任编辑:xiaobo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