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面对景区“此起彼伏”的涨价,政府相关部门开始“出拳”。据《解放日报》3月25日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有关文件,要求各省物价局、旅游局进行调研,“五·一”黄金周之前,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游览参观的门票价格管理工作通知》,将对景区景点的涨价行为进行一些规范。
像是多米诺骨牌,自从去年底北京推倒了名胜景区门票价格的第一张牌,国内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不论是知名景区还是无名景区,门票价格“涨声四起”,引起舆论哗然,民众非议。此时,国家有关部门将对涨价风潮“出拳”的消息,无疑让不少人看到了一种希望,希望有关部门能站在国家与民众的立场,发挥主导作用,遏制这股涨价风。笔者同样对此充满期待,但更多的是忧虑,涨有涨的道理,不涨有不涨的道理,担忧有关部门把调研与规范变成了一种应景之策。这并非杞人忧天,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和各种关系,十分现实地摆在那里。
公众利益与地方利益间的矛盾,是遏制涨价风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笔者注意到,在已经举行的几个景点涨价听证会上,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现象:对于涨价,本地人多支持,外地人多反对。本地人支持,是因为他们不仅无须为涨价支付成本,还往往能从中受益;来自全国各地的“外地人”反对,是因为他们将为涨价多掏腰包。
地方之“肥”,是以大多数人的利益受损为代价,怎能行?有论者指出,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具有公共属性,理应属于全民所有,不能为地方利益而损害全国人民利益为代价。可见,规范涨价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平衡公众利益与地方利益,这确实需要执政智慧。
涨价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是制涨价风必须考虑的问题。提高门票价格,增加收入,更好地保护景点,这是涨价的一个重要理由。这一理由背后隐含了两个前提假设,一是现有门票收入大部分投入到了景点保护但仍然不够;二是景点的保护经费需要靠门票收入来支撑。《人民日报》曾报道,武陵源景区158元的门票中,只有8元用于保护费用,全国景点情况大同小异,这个事实足以证明,第一个假设根本不成立。第二个假设,实际上涉及公共资源管理体制,即公共资源保护究竟应该由谁来买单的问题。按理说,景点保护费用不该从门票出,而应由财政上出,但现实情况是,全国17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每年只拨款1000万元,是胡椒粉撒出去都不辣。而地方呢?不仅不从财政拿钱,他们还指望靠景点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涨价与保护的背后,是营利性经营与公共福利的问题,而如何解决公共福利、财政投入与景点保护之间的诸多难题,同样考验着有关部门的能力。
此外,有关部门在规范涨价中,也应把国际惯例与国情紧密相连。不少专家学者反对涨价,很大程度是从国际惯例出发的。以世界遗产为例,在那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管理世界遗产之类的旅游景点,几乎没有以赚钱为目的的,许许多多世界遗产都是免费参观,尤其那些被冠以“公园”的地方,一年四季基本都是免费开放。即使收门票,也都是低价原则,在意大利等世界遗产丰富的国家,最贵的景点门票价格也不足其国内人均月收入的1%。而对世界遗产的管理维护和修缮等费用及开支,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社会赞助,门票收入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当然,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力还不足以象部分经济发达国家那样,完全将世界遗产资源管理公共福利化,但我们在制定各种景点门票价格政策时,也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充分考虑国内人均收入水平,千万别通过涨价,让那些秀美的山水和珍贵的世界遗产,沦为富人的天堂。这是大多数国人不愿看到的结果,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
( 责任编辑:xiaobo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