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有关股市全流通的方案多如牛毛,不过,以咨询公司和证券机构为主提出的建议,大多是围绕如何补偿流通股股东而做的。同样具有咨询公司背景的王欣日前在本报发表的《通过流通权证交易实现股市全流通》的方案,则似乎有些新意。
上周的一天,在国贸附近的一家上岛咖啡馆里,王欣和我聊起他写的有关股市全流通的稿子。王欣应该属于“海归”,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M BA学位后,一直在一家美国咨询公司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王欣曾在南开大学物理系读本科,三年级时转系到国际经济系,成为我的同学。读研究生时,王欣跑到了北大,成为林毅夫的学生,此后王欣在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工作多年。
由于是老同学,我与他在谈论他的方案时比较坦率。对于王欣的观点,我以为具有新意。通过流通权证交易实现股市全流通的建议,应该是一个市场化的办法,避免了行政化解决的诸多矛盾,这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我也同意“在发起人股不能转让的规则下,流通股股价如果有超过其实际价值的溢价,也并不应归因于发起人股流动性受限”。王欣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流通股溢价不是股权分置导致的。事实上,在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全流通的股票进行IPO时也大都是溢价发行。不过,由于中国股市的高投机性,导致流通股股票溢价水平过高,而股权分置则助长了投机的成分。
那么尽管王欣的全流通方案也带有“补偿”的“好意”,但事实上,王欣方案的实施,可能导致流通股股东获得的补偿接近于零。
我与同事水皮在办公室谈论了一会王欣的方案,我们的结论是,流通权证的交易,可能最终导致流通股股东没有得到补偿。如果说,王欣的方案是一个好方案,就在于他考虑到了股权分置并不是流通股溢价的主要原因,也在于他考虑了给予流通股股东市场化的补偿。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好意,其实也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如果真的把“流通股股东应该获得补偿”这个美丽童话戳破了,倒也并非王欣的本意。
王欣认为,他的全流通模式具有一定的自我稳定机制,不会造成市场大幅波动。他认为不会出现大规模非流通股套现现象,因为如果非流通股短时间内大量套现,必须大量集中购买流通权证,但这必然引起流通权证价格上升,导致其套现成本增加,从而遏制套现行为。
我认为王欣的这个观点有缺陷。王欣只考虑了市场供求对权证价格的影响,而忽略了权证持有者的心理预期。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流通股股东作为流通权证的持有者,其实处于“囚徒困境”。假设流通股股东有二人,A和B。如果A在权证市场上售出了权证,那么必然导致非流通股股东变现,该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供给量将增加。短期看,二级市场股价会下跌,A和B所持有的股票市值都会减少。理性的A在卖出他的权证前,首先考虑应该抛出持有的股票。由于B预见到这个可能,那么B显然既不愿意持有流通权证,也不愿意持有股票。他也希望在第一时间出售手中的权证和股票。对于A和B二人来说,他们每个人的最优选择都是卖出权证和股票。这就意味着,一旦流通股股东持有的权证开始进入交易,那么,一步到位,流通股股东就会全部抛售手中的股票和权证,从而导致股价价格下跌,而权证的供应同时也远远大于需求,致使权证的价格接近于零。真实的结果就是,流通股股东没有获得任何补偿,而股市实现了全流通。
这是王欣没有想到的,而其实这正是王欣创意的价值所在。
经济学上称之为,个体理性导致集体不理性。
我把它叫做“安乐死”。
据说证监会的一些官员对于这个方案很有兴趣,我希望它能被列入候选名单。这是目前最好的方案,至少我这么认为。
( 责任编辑:xiaobo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