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昨日一则国家审计署关于华融石家庄办事处涉嫌国资流失的报道,将人们的目光再次引向了国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审计通报说,:由于不良资产处置环节的内部操作不规范、低价处置国有资产造成损失3000余万元,“有关部门应针对类似问题,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控机制,加强监督制约,以规范处置行为,防止国有资产进一步流失”。
在此之前,国家审计署在今年1月上旬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更是列举了四家AMC的三宗“罪”:一是不良资产收购把关不严,造成相当一部分金融债权难以落实;二是弄虚作假,暗箱操作,低价处置债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三是一些AMC财务管理松弛,虚报、挪用回收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次华融石家庄办事处的违规手法只不过是上述行为的缩影。
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去年我国AMC的最新经营情况,2004年度四大AMC的平均资产回收率为26%左右;现金回收率为20%左右。由于最初接手的部分不良资产存在帐面值和公允值的区别,所以一直有人反驳,认为不能将我国AMC的不良资产处置率与美国RTC平均55%的回收率简单相比,但回收率差距达一倍多,也着实有些偏低。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公平市值必须要帐面价值打5折,何况这也只是部分不良资产。
其实四大AMC的降生本身并没有多大错。因为大量不良资产的堆积始终是妨碍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定时炸弹”。设置专门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用来防范、化解本国的金融风险是国际通行之策。问题是国内AMC运作过程中的种种违规和管理不规范问题比较突出,去年一经国家审计署重点“关照”,就发现案件线索38件、涉案资金67亿,问题资金700多亿。象此次华融石家庄办将原本4390万元的债权,以1500万元的转让价格出售给了河北民企。类似的不规范行为,使原本可以按正常市价出售的不良资产以极为廉价的价格转让,直接导致了不良资产的整体回收率偏低。
与其惊讶于这些天文般的数字,不如从根本制度上去找那些深层次的原因。
想当年国家一声令下,四大AMC呱呱坠地,然而直至2000年11月1日国务院才正式颁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也就是说,在这一年多时间里,这个初生的婴儿却并没有谁来引导他,来规范他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是任由他哭喊打闹。这就埋下了纷乱的种子。
其实这还不是引发此类问题最大根源。根据当初的相关条例,AMC是个一出生就知道自己只能“存活”10年的怪东西,这给了整个AMC行业极其不好的预期。可以说,AMC从诞生后直至现在的种种违规行为,大都与此有关。在这一预期下,国内四大AMC频频打“擦边球”,超范围经营,想拼命跳出原有行业,甚至一时间还冒出大投行、混业经营的口号和梦想,以此来造成既成事实,增加同主管机关博奕的筹码。
AMC本身尚且这样,AMC的员工当然不能独善其身。目前四大AMC的员工目前共有11000多人,试想,这些职员明知道自己在几年后将因为政策的原因而结构性失业,那么在“大限”来临前肯定会逆向选择,进行违规操作以谋取个人私益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一片怀疑的目光声中,2004年财政部推出了《资产管理公司目标考核责任制方案》,对困扰AMC发展多年的经营范围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据说该方案的最大亮点是解除了AMC只有10年寿命的警报,明确了AMC完成现有资产处置任务后,可以从事商业性收购和委托代理处置不良资产业务,以及使用资本金进行国债投资。但在本人看来,AMC的长远发展方向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为被AMC认为的一些安身立命之本的业务并没有得到准许;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远未充分发育、国债市场又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仅凭规模极小的商业性收购和委托代理处置不良资产业务以及投资一些国债,养活职员都有些困难,遑论发展。在相关法律法规制约薄弱的情况下,为图自身的长远生存,AMC进行逆向选择、违规操作的行为难免会再次发生。
( 责任编辑:xiaobo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