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美国政府于4月4日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和服装进行调查,从而确定是否需要重新实施配额限制,以保护国内纺织服装业制造商的利益。之后两天,欧盟委员会也公布了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实施“特保”措施的方针。人们备感惊诧:刚刚进入后配额时代才3个月,全球纺织业“配额复辟”何以暗潮汹涌?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在800多种服装类别上向几十个国家强加了复杂的配额。配额制一直以来消耗着不必要消耗的社会财富,国际社会普遍对此感到不满。世界贸易组织从1994年起就决心废除这一扭曲世界服装业的制度,并最终达成协议,于2004年12月31日废除了此配额制度。但不幸的是,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达成的协议,如果美国和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国认为国内市场受到冲击,他们有权在2008年之前每年对中国的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实施一定的限制,这就是所谓的“特保”。
美国首当其冲中国对美出口的纺织品,又便宜又好,受到美国消费者的欢迎。从产品的价值链条看,美国的进口商、分销商赚取了利润的大头,他们是得利的受惠者,对美国整体而言,中国纺织品等对美出口,大大减缓了美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从全局来说,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使多数人受惠。
然而,配额制度的废除使得美国的纺织品制造商面对中国产品竞争感到极大压力,因此美国纺织行业频频上书美国政府,说来自中国的进口纺织品和服装正在扰乱美国市场,并以此为借口对美国政府施压,要求恢复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的配额制度,同时还警告政府,如果不采取行动,美国将因此失去数以千计的工作岗位。
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布什政府作出了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和服装进行调查的决定,并为其不合理的行为找了所谓的“理由”。布什政府称,自从配额制度废除后,2005年第一季度,棉织衬衣和上衣、棉织裤子以及棉织和人造纤维内衣裤这三类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数量分别增长了1250%、1500%和300%。特别是来自中国的产品,今年1至3月,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总额相当于28.6亿平方米,较上年同期的17.6亿平方米增长了62.5%。其中,棉针织衬衣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258%,棉织裤较上年同期增长1521%。
鉴于以上统计数据,布什政府表示,上述三大类产品的进口扰乱了美国市场,而中国产品在其中可能起了主要作用,因此对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和服装进行调查,从而确定是否需要重新实施配额限制,以保护国内纺织服装业制造商的利益。
欧盟紧随其后继美国做出以上举动后,欧盟欧盟委员会也于4月6日公布了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实施“特保”措施的方针。据悉,这一方针是应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捷克等国的要求提出的,其公布只是为了界定在何种情况下欧盟会考虑采取“特保”措施,以增加欧洲和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对相关问题的可预见性,并不意味着欧盟马上就会真的限制进口中国相关产品。
根据欧盟拟定的方针,欧盟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各类纺织服装类产品设立预警区,一旦进口数量进入预警区,欧盟委员会将会自行或应成员国政府要求进行调查,并与中国方面进行非正式磋商。欧盟一旦决定采取“特保”措施,其有效期将为一年,而且可延长。在有效期内,欧盟将对有关产品的进口进行数量限制。不过,根据有关规定,欧盟的“特保”措施只能在2008年年底之前实施。
对于以上举动,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表示,欧盟只会在有足够数据显示中国对其出口的纺织服装类产品出现了“大幅和持续”的增加后,才会考虑采取“特保”措施。
美国不应违反国际法美国政府这一行为是否符合国际法呢?上海大学服务贸易中心程大中主任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美国有着所谓的‘特保’撑腰,但美方的行为是不得人心的。”另外,美国政府的这一行为也是违反有关国际法的。这种贸易歧视的做法违反了世贸组织的有关准则和规定,将损害全球自由贸易体系,恶化中美贸易气氛,对中美之间的其他贸易产生连带影响。
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在美国乃至其他国家都具有绝对的竞争力这是一个事实,在某种程度上让美国的纺织品制造商感到压力这也可以理解,但是,这是在世界自由贸易体制下,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种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配置和转移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对美国的纺织品制造进行单项保护,恐怕会未见其利,先见其害。
美国纺织行业总产值占美国GDP总量不足1%,就业人数约80万,尽管美国政府对该行业的保护度很高,仍呈勉力支撑之态。美国纺织制造业的竞争力不足,是由美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决定的,并非中国产品之过。没有中国产品,也会有其他国家产品。美国也有贸易专家认为,这是一个不值得保护的夕阳产业。正如此间某些媒体指出的那样,“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对一个国家如此,对世界也是如此。囿于局部短期利益,人为阻碍“货畅其流”,是违背经济规律的,最终是于事无补,反受其害。正所谓“与其恋子以求生,不若弃之而取势”。美国应该在这种基本认识上比较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制造”。美国在纺织制造业上“恋子”绝不高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才是上策。
政府应牵头,企业要积极
根据4月4日启动的这一调查程序,美国政府可能需要经过90天的调查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决定是否实施进口限制。在此期间,美国政府将听取公众意见,也有可能与中国方面就这个问题进行磋商。那中国方面应该怎么办?
对此,上海大学服务贸易中心程大中主任表示,“首先就国家而言,应迅速与美国有关部门进行磋商,最大限度的挽回损失。其次,就中国纺织企业本身来说,在今后的贸易发展中应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从而推动出口多元化体制的进一步发展。”
事实上,在美国纺织品协定执行委员会(CITA)权衡利弊对特保申请作出肯定性裁决后,中方想要在磋商阶段全盘推翻裁决结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相比之下,通过磋商设法使美方提高限制幅度却是存在谈判余地的。中方应该在磋商阶段抓住对方的软肋,把谈判重点放在如何使美方提高对原产于中国设限纺织品的年增长幅度问题上。
早在4月6日,中国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就纷纷作出紧急回应,他们表示,无论是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还是纺织企业本身,都应当开始注重磋商和谈判的艺术,转过去态度强硬的“零和博弈”为给双方均留出回旋余地的“双赢战略”。双赢战略不仅有助于降低涉案产品未来贸易的不确定性,而且为中国的纺织工业和贸易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另外,中方企业应汲取在“袜子特保案”中没有美方企业积极从而导致最终谈判失败的教训,主动地组织中国国内与案件相关联的机构和人士向有影响的美方议员政要、财团巨头、中介团体、进口商、零售商及消费者等与案件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进行广泛的游说工作,以影响CITA对案件的审理和裁决。(在“袜子特保案”中,与我方仅由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作为代表递交了一份评议材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相关组织、企业、乃至个人在申诉方的号召下,总共提交了数十份材料,为最终获得有利于申诉方的裁定结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江海虹博士所说的那样,在后配额时代到来之际,纺织品特保措施对于中国相关企业而言是一把高悬的利剑,对中国纺织行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有效应对纺织品特保措施、尽可能规避或化解纺织品特保的负面效应是当前我国相关产业和企业亟需面临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 责任编辑:金玲 )